-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史记·孔子世家》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埃墨:灰尘、尘土。【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于城父 军:驻扎 |
B.从者病,莫能兴 兴:精神振奋 |
C.子贡以所赍货 赍:携带 |
D.穷改节乎 节:操守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
B.予一以贯之 夫夷以近 |
C.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向之所欣 |
D.吾之信回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A.子贡色作。 子贡怒气发作。 |
B.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你认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人吗? |
C.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
D.告籴于野人。 |
【小题4】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关于从政的对话,如《雍也》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请简要说明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这则短文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思想。材料一: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孔子曰:“追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曾子曰:“君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小题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主张的人际交往的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_哲学思想。【小题2】分点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交友之道。
材料一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材料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材料三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铺啜也。”
(《孟子·离娄上》)
【小题1】材料一中“贼”的意思是________;材料二中成语_________说明了士应当“弘毅”的原因。【小题2】对照三则材料中儒家对“士”的操守要求,说说当代学子应具备哪些品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注)①切:言语迟缓,话不轻易出口。【小题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_______的思想。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言”与“行”的关系。
材料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材料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
【小题1】材料一“有国有家者”是指?材料二中“王道”是指?【小题2】综合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和孟子治国主张,并谈谈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小题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
【小题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悌”。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 请概括孔子在这两则文字中关于“孝”的主要观点,并联系实际简述这种观点的现代价值。
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③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小题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小题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则,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C.有本者如是 | D.正善治,事善能 |
A.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垂:流传 |
B.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辞:辞谢 |
C.盈科而后进 盈:注满 |
D.知者乐水 乐:yào喜爱 |
A.屋舍俨然 舍:房子 | B.退避三舍 舍:房屋 |
C.以道为舍 舍:归属 | D.不舍昼夜 舍:停留、止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利:帮助,名词活用为动词 |
B.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圣:圣人的境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C.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耻:轻视,看不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
A.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判断句 |
B.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定语后置句 |
C.何取于水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
D.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虚词“之”是提宾标志。 |
【小题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惑叹会让人产生自然和社会方面的诸多联想。比如:
①自然: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 。
②社会:生命流逝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