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工部主事。榷税杭州,令商人自署所入,输之有司,无所预。隆庆元年冬,上时政要务,言:“几之当慎者三,以日勤朝讲为修德之几,亲裁章奏为出令之几,听言能断为图事之几。弊之最重者九:曰治体怠弛,曰法令数易,曰赏罚无章,曰用度太繁,曰鬻官太滥,曰庄田扰民,曰习俗侈靡,曰士气卑弱,曰议论虚浮。势之偏重者三:宦寺难制也,宗禄难继也,边备难振也。”疏入,帝褒纳,中外传诵焉。
迁南京尚宝丞。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复迁尚宝。移疾归。时乔雅无意荣进,再起再告。阅十七年始荐起尚宝卿,四迁南京太常卿。疏请议建文帝谥,祠礼死节诸臣。就迁通政使。秩满,连章乞休,不允。
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及大计京朝官,首辅沈一贯欲庇其所私,惮时乔方正,将令兵部尚书萧大亨主之,次辅沈鲤不可而止。时乔乃力锄政府私人。帝因责诸臣朋比,令时乔策励供职。时乔九疏引疾,竟不得请。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帝卒不省。
明年大计外吏。时乔已受事,居数日,帝忽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时乔,遂中辍;盖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误发之也。辅臣朱赓谓非体,立言于帝。帝亦觉其误,即日收还。时乔坚辞不肯任。吏科陈治则劾其怨怼无人臣礼。有旨诘责,时乔乃再受事。
当是时,帝委时乔铨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独理部事,铨叙平允。然堂陛捍格,旷官废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议论方嚣,动见掣肘。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秉铨凡五年。最后起故尚书臣孙丕扬。未至,而时乔已卒。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以殓。
(选自《明史·杨时乔传》有删节)
【注】①朝讲:早晨对皇帝讲读经史典籍。②赙襚: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B.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C.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D.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就是“主管、管理”的意思、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都可以为首辅。
D.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乔讲究方法,处事公正。杭州征税时,让商人自己登记收入向官府交税,不做干预;掌管吏部时,选拔、考核官员都很公平。
B.杨时乔无意仕进。他以生病为理由辞去官职,两次被起用,又两次告假;调任通政使任职期满后,又连上奏折请求退休。
C.杨时乔为官刚正。考核京官时,他的刚正曾令首辅沈一贯忌惮;后也因为过于刚直而导致朝廷官员大量流失,怨声载道。
D.杨时乔为官清廉。担任吏部左侍郎时,贿赂进不了门;去世时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皮衣,以至同僚赠送钱财衣物来给他办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复迁尚宝。移疾归。
(2)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凡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数十篇。

(选自《梁书·范述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述曾为之师友     引:选拔。
B.明帝即位,游击将军   除:任命,授职。
C.述曾下车,开示恩信     下车:从车上下来。
D.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    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明帝闻甚嘉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竟陵王深器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C.轻舟出诣阙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天监八年卒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然亦弗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库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D.赋,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小题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⑵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后擢御史,谒假归。明年还朝,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帝不能用。
天启四年二月,大风扬沙,昼晦,天鼓鸣,如是者十日。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忠贤得疏愈恨。
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五年春,遣视陕西茶马。甫出都,逆党曹钦程劾其专击善类,助高攀龙、魏大中虐焰,遂削籍。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铤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
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于是取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已,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自戕,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B.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C.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D.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驾帖”,在明代,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有当廷被杖死者。
C.“削籍”,指革职。“白疏”,有格式无内容的空白奏章。
D.“朔日”,每月初一。另外,“望日”是指每月十五。“晦日”是指每月三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精明强干,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担任宁国推官,多次向皇帝陈述边防事务,也敢于批评边关将军做法的错误,并请求皇上与大臣面对面讨论问题。
B.黄尊素担任大臣期间,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他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与魏忠贤及其党羽作斗争,多次上书言事,遭到魏忠贤的嫉恨。
C.黄尊素刚入官府时,对帮助过他的邹元标说不要在京城集会讲学;对杨涟、魏大中弹劾魏忠贤的事情,黄尊素也劝解说时机不到不可急躁。
D.听说自己要被逮捕,黄尊素穿上囚服投案;在狱中得知狱卒要谋害自己,他叩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了一首诗后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曹丕年号)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曹芳年号)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尚书省办公室),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时为大将军)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景王)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丰子韬以选尚公主 尚:迎娶
D.帝比每独召与语  比:常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李丰穿白衣,说明他这时是一个年轻人。在古代,年青男子穿白衣表明身份。
B.东宫:文中指魏明帝曹叡做太子时的府第。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C.江东:文中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东也称江左。
D.太傅:与文中的司马宣王,都指司马懿。太傅是古代官职,在封建时代是皇帝老师。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明帝问左右安国 所在,左右以丰对。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陟、拜”等,贬官常用“贬、谪、迁、出”等。
C.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但《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暱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删改)
【注】 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赎罪的银钱,文中指罚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出使到各地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也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挡贼寇的策略;当国家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全都回避,他不顾与周延儒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以臣预赏 预:预先。
B.可望将数万人薄城 薄:逼近。
C.据川南为寇,师讨之 师:军队。
D.以“致知格物”颜其庐 颜:作为门框上的横匾。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B.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C.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D.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仍然刻苦励志,潜心义理之学。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
D.郝浴宽厚爱人,关注民生。任广西巡抚期间,面对凋敝的局面,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弓韣:弓袋《明史·列传第四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寇:侵犯
B.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委:舍弃
C.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 乘:登上
D.斩敬,责贵立功  责:要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醉则更相枕以卧
B.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C.贵帅轻骑败之于儿狼山,追抵石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D.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复遣之使去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而严竟以青词作相   ②而乃以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②荆轲和而歌
【小题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5】翻译。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馀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益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B.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C.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D.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B.“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D.“兵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轼作战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调兵遣将,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战计划,各路军队都取得胜利。
B.王轼为官也有波折。他因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一案而解职,事情弄清楚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C.王轼断案能力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被提拔为四川副使。
D.王轼懂得进退。获得了皇帝的封赏之后,他连续请求退休,最终在武宗即位后,赶上王轼有病,皇帝答应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2)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