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复遣之使去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而严竟以青词作相   ②而乃以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②荆轲和而歌
【小题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5】翻译。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30 05:2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苔藓可读。望道乡台,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径迤逦而行 循:顺着
B.苔藓可读 剔:剔除
C.非欺我 洵:确实
D.时值日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小题4】请简要概述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

同类题3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修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小题4】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威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廷时无可亦无可称   訾:非议
B.而其堂曰“万柳之堂”   榜:题名
C.则之飞梁架于水上者   向:过去
D.又何必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朘:捐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往往为别馆自娱   ②然而隐忍
B.①而无爱惜   ②为秦人积威之
C.①有终身不得至者   ②去今之墓而葬
D.①斩焉无一株存   ②臣闻求木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公任职时虽没做什么大事,但他修建的“万柳堂”却为后人留下一处观赏美景,作者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功绩。
B.作者曾经三游万柳堂,三次所见均不相同。从原来的稍有亭榭到最后的颓败不堪,万柳堂已名不副实。
C.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士大夫,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过于在乎财富之类的身外之物。
D.本文由开篇的议论引出后文的游览万柳堂的经历,最后再以议论收尾,叙议结合,结构完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短 墙 之 外 骑 行 者 可 望 而 见 其 中 径 曲 而 深 因 其 洼 以 为 池 而 累 其 土 以 成 山 池旁 皆 蒹 葭 云 水 萧 疏 可 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2)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复社姓氏录》序

秦瀛

古者圣王之世,道一风同,有庠序,以天下之士;有礼乐,以陶淑士之性情,于是上之政教出于一,天下之士亦出于一。三代而降,上之政教既失,由是人自为师,家自为学,分门别户,而标榜之风渐炽,非天下之幸,亦非士之幸也!

东汉士崇气节,有甘陵南北部之称,范蔚宗为之传。厥后党锢代兴,至于明而东林之祸烈矣。维时士大夫之家居者,大率联敦盘之会、中树坛坫,及其也,东南名士,倡为复社、几社、应社、听社诸名,争尚声气,遂相应和,以激扬清浊,而复社之名尤著。

复社者,太仓张天如溥、吴县杨廷枢维斗、贵池吴应箕次尾、吾邑顾子方杲为之魁,而《留都防乱公揭》,则子方名居首,以攻阮怀宁大铖。既而大铖枋用欲尽杀异己者,于是次尾等皆逮捕下狱。于戏!天地闭,贤人隐,使诸人不幸阳九之运,见几明哲,为徐稚、申屠蟠,必不致激成清流之祸。然当是时,国事瓦解,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荼毒士类,以讫于亡。君子论其人,亦可以知其世矣。

《复社姓氏录》二卷,为孟坚吴氏手定本,孟坚,次尾子也。孟坚子铭道,复参以朱竹垞锡鬯所录吴氏扶九本,为《补录》一卷,而附以《防乱公揭》。《姓氏录》中诸人,或后先死国难,或不即死而高采薇之节,屏居以终,尚矣!乃若周钟、陈名夏、龚鼎孳辈,苟且偷生,罔修晚节,而其始亦得滥社中,岂其能矜厉名节于始,而不能持其后欤?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观是录者,又可知儒者立身自有本末,而不系复社姓氏之有无也。

桐城胡君得是录于武昌志局,喜而录其本,余亦为钞而存之,并序数语于简端,以为后世考鉴得失之林云。

(选自《小岘山人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秦瀛:江苏无锡人,嘉庆间官至刑部侍郎。②枋:通“柄”,权柄。③阳九之运:即厄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士 萃:聚集
B.及其也 季:末年
C.阳九之运 丁:遭遇
D.滥社中 厕:污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林党人受祸剧烈,当时的士大夫纷纷结社来声援,其中以复社的名气最大。
B.复社发布《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阮氏掌权后,将复社首领逮捕入狱。
C.在明清变革之际,复社成员或守节死难,或隐居不出,或变节投敌,操守各异。
D.作者认为,儒者本来就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会因为入不入复社而改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荼毒士类,以讫于亡。
(2)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
【小题4】请简要概括《复社姓氏录》的成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