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楚义帝论 (清)查礼
天下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 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对付)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侯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 特:只是
B.数始皇、二世之罪 数:列举
C.用人之劳而享其逸 用:使用
D.擅其赏罚废置之柄 柄:权力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义帝行事“特一迂生腐儒”的一组是(   )
①委(宋义)以三军之重 ②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 
③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    ④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 
⑤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的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义帝的失误还表现在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自己的佐命之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2)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3)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4)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1]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至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2]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3],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清文选》
【注释】[1]靮:马缰。[2]淳浇:敦厚和浮薄。[3]西徼:西方的边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待其莅政治民也     莅政:当政、执政
B.其人皆有司牧之责     司牧:管理、统治
C.然敦为孝弟  孝弟:对父母孝顺
D.而文在处之晏然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必有趋势之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及其选而得官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C.以勤能,例得府经历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小题4】下列各句中,属于良有司应有表现的一项是
A.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
B.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
C.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D.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道德知道廉耻的人了。
B.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他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官了。
C.张文在少年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在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张文在捐官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始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良有司。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风尘小吏的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3)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皆答曰:“岂惟君父,二祖十宗实式冯焉。诸生奉明公教,万一异日立朝,不幸遇此等事,决当死争之。明公奈何教人谄邪?”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掷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折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之,众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节选自汪琬《周忠介公遗事》)

注解:①公廨:官署。②二祖十宗实式冯:指明太祖、成祖与仁宗、宣宗、英宗等;式冯,即“凭轼”,靠着车前横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忠贤闻之, 恚:愤怒
B. 宣旨公廨     比:等到
C. 姑为好语   谢:感谢
D. 复数为温言之 辟:通“譬”,解释
【小题2】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决当死争之   老于户牖之下
B. 当商所以善后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辄手锒铛掷地有声 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D. 众解去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甲文将“高爵显位”之人与五人作对比,假设五人保全性命与现在死后的荣耀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
B. 甲文写“四方之士”表达他们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侧面写出了五人之死重于泰山,死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作者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 乙文周顺昌因与魏中节公相交甚厚,御史倪文焕秉承魏忠贤的旨意弹劾他,又受周起元的牵连,被官旗逮捕。
D. 乙文叙写巡抚都御史毛一鹭等假奉圣旨抓捕周顺昌,面对众人抗议,色厉内荏,反衬出民众、书生的正义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
(2)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
【小题5】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小题6】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残游记序

[清]刘鹗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②。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自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粟  厌饱:厌恶吃饱
B.哭泣有两类   计:总计
C.其酒曰“万艳同杯”者  名:命名
D.有种教之感情   种教:种族宗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人环绕,哭也号啕  皆出于此乎
B.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C.至逸乐也,善啼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似乎在写一篇“哭论”。先发一通奇谈怪论,论述哭泣产生的原因:人的一生,以自己哭着出生开始,以家人哭着送终结束,哭泣贯穿生命的始终。
B.文章对“哭泣”和种类条分缕析,总结出“有力”“无力”两种,两种“哭泣”的区别在于其感染力,那么屈原、八大山人等的作品属于“无力”之哭。
C.本文在论述“哭泣时语言骈散结合、简明流畅,选用材料广泛丰富,自然动物、人伦生活、历史典籍顺手拈来,形象生动,自然成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是篇序言,说明写作本书是为了表达生当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由身世、国家、社会、种教之情感交织成的、不能完全用哭泣表达的无尽悲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2)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安可得乎?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③靳:吝惜。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乎D.焉
【小题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叙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叙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小题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饭粥
(清) 李渔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
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乎?
故 善 主 中 馈①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食者归功于谷米,诧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①中馈:《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越者强为致词    俎:切肉的砧板
B.稍能炊者    爨:烧火做饭
C.其味尚可乎  咀:品尝
D.饭之初熟而浇之 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两言代千百言  有尺寸之地
B.犹入水酒也    徘徊斗牛之间
C.诧异种而讯之  吾属今之虏矣
D.足供佳客需而止 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饭最大的弊病在于,上面清汤,下面沉淀,好像浆糊膏药。这是火候把握不匀的原因,只有最笨拙的人才做得出。
B.作者家有客人时,会让妻子在饭刚烧熟时用花露浇遍全锅,然后拌匀后盛入碗内。这样吃饭的人就会将这种香味归功于谷米。
C.本文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有滋有味,通过全文可见作者“于俭中求饮食的精美,在乎淡出得生活之乐趣”的主张。
D.本文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可以说它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善 主 中 馈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2)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夫子曰:“《诗》可以兴。”《骚》与《史》,皆深于《诗》者也,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删节)
【小题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小题2】选文中《骚》《史》分别指 两部作品
【小题3】作者认为《骚》《史》是千古至文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孔夫子删书,圣也;秦始皇烧书,暴也。则非始皇与孔子,前人著作,不得妄加芟除矣。近见有腐儒老伧以全《礼》不便幼学甚且不便两闱简而为《礼注》又简而为提要为心典,殊可痛恨。夫使《礼》果可删,前人亦何必著之为经?夫不便幼学,则其见不出乎小儿;不便两闱,则其见不过望着中举、中进士而已。
(节选自郑板桥《四书手读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文中的“两闱”,指_______和_______,是进士考试和举人考试的合称。
【小题3】作者认为不应妄删《礼记》,请概括其原因。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 ④呻占:诵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未必能世宝也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休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甚矣,书之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既 已 读 之 矣 而 或 口 与 躬 违 心 与 迹 忤 采 其 华 而 忘 其 实 是 则 呻 占 记 诵 之 学 所 为 哗 众 而 窃 名 者 也 与 弗 读 奚 以 异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