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③靳:吝惜。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乎D.焉
【小题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叙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叙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小题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1 07: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之《苏武传》选段。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D.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
A.空以身膏草野B.欲因此时降武
C.单于壮其节D.反欲斗两主
【小题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
C.“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鼎鼐墓志铭
公讳鼎鼐,字说梅,丰采都雅,幼而好学,补邑诸生,名籍甚。值甲申变起,土寇肆掠,势甚张,公委曲周旋,履险途如康庄。公奉母唯谨,虽家计萧然而甘膬(注)罔缺,则益精制艺,诸为举子业者咸逊弗若也。戊戌公诠选,届期遵母命北上,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令。公念岭南远距天末,太夫人年高,依依不忍远离,太夫人勉以清白勤慎,竭力尽职。
南海承凋敝之余,吏多舞文,兼之骄兵悍将动辄掣肘。公之,弊剔奸,不吐不茹,强御屏迹。粤东重兵云屯,且剿苏利之乱,夫役动以万计。公请当事多所豁免,设方招觅,民得乐业。海寇出没无常,因迁近海居民处内地,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盗首白文高,妄扳富户数人共卸罪,富民惧,携重资求免,公严拒,细讯,真伪立辨,富民于以不冤。
公慷慨好义,闻人缓急辄酸鼻蹋足,若将投袂往焉。有东阿刘姓、聊城王姓者,流寓无依,鬻食为奴,公用重资赎回,仍济助回原籍安立;韩讳应恒者,乡贡也,缘事途,公助资回原籍,旋补长兴县令;学宫倾圮,公伤之,捐俸修葺;月课诸生,文风丕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较著也。莅事三载,吏治民洽,公惟上报朝廷。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当崇尚吏治,黜陟幽明之世,治行如此,超擢易若垂手,乃以越狱挂误,遂赋归来,童叟攀辕,子衿扼腕,即当事诸君子亦莫不为之太息。

解组后,与司空公共事慈帏,戏彩一堂。未几,司空公仙游,太夫人亦逝,公哭兄哀母,肝肠摧裂,虽服阙后随同郡亲友结续香山约,而公之精神未尝一日获安也,呜呼!道茂年衰,魂气其归,竟于丙寅岁之七月以脾病告终,悲哉!
(有删改)
(注)甘膬:同“甘脆”,美味,美食。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益精制艺    暇:空闲
B.弊剔奸 厘:整治
C.仍济助回原籍安立 俾:使,让
D.缘事途 穷:贫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变乱发生以后,朱鼎鼐居住的地方受到贼寇的大肆侵扰,贼寇的气焰极为嚣张,朱鼎鼐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巧妙应对。
B.朱鼎鼐在南海县担任县令之初,当地民生凋敝,官吏玩弄法律条文,官兵骄横,他采取措施剔除奸佞,当地豪强也因此隐藏了踪迹。
C.当时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经常征用百姓服役,朱鼎鼐请示当权者免除了百姓的苦役,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朱鼎鼐重视教育,他因学宫倒塌而感到伤心,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他督促生员,使文风大振,培养出了一批名声较为显著的生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
(2)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
【小题4】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论

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注)①刘知远: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其举兵反抗契丹,建立后汉。②石敬瑭:后晋高祖。后唐末,封河东节度使。后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③李从珂:后唐末帝。④重贵:即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为契丹所俘。⑤景延广:石重贵时,主张不对契丹称臣,契丹举兵入侵,被俘自杀。⑥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B.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C.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D.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即天的长子或嗣子,古人认为君主都是秉承上天旨意的,故称帝王为“天子”。
B.夷狄,是古代中原对四境那些未开化民族的统称,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说。
C.宗社,即宗庙社稷。宗庙按礼制而设,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五庙,不可僭越。
D.“尸”,本义指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因其是主祭者,故“尸”有主持、主使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桑维翰的罪过远超卢杞和李林甫。他出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失去屏障,让夷狄掌握了攻守主动。
B.桑维翰主张割地称臣,借契丹之力称帝;刘知远据理力争,认为不应背叛后唐,更不该割地丧权,但终未被采纳。
C.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继续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王夫之认为南宋崖山之祸的根源就在于此。
D.古人将后晋亡国的责任归于景延广,但王夫之不以为然,反倒认为景延广有担当,辨夷夏,正名义,虽败犹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
(2)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