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残游记序

[清]刘鹗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②。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自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粟  厌饱:厌恶吃饱
B.哭泣有两类   计:总计
C.其酒曰“万艳同杯”者  名:命名
D.有种教之感情   种教:种族宗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人环绕,哭也号啕  皆出于此乎
B.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C.至逸乐也,善啼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似乎在写一篇“哭论”。先发一通奇谈怪论,论述哭泣产生的原因:人的一生,以自己哭着出生开始,以家人哭着送终结束,哭泣贯穿生命的始终。
B.文章对“哭泣”和种类条分缕析,总结出“有力”“无力”两种,两种“哭泣”的区别在于其感染力,那么屈原、八大山人等的作品属于“无力”之哭。
C.本文在论述“哭泣时语言骈散结合、简明流畅,选用材料广泛丰富,自然动物、人伦生活、历史典籍顺手拈来,形象生动,自然成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是篇序言,说明写作本书是为了表达生当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由身世、国家、社会、种教之情感交织成的、不能完全用哭泣表达的无尽悲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2)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安可得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03: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半幅对联,完成下列小题。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

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小题1】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小题2】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棚民

梅曾亮(清)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告讦:揭人隐私。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乎C.邪D.矣
【小题2】第①段作者认为董文恪公“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概括其理由。
【小题3】第②段“乡人”的阐述令作者十分信服,请结合具体手法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棚民”的奏议具有典型性,最能表现董公的执政功绩。
B.草木、腐叶、石缝等全都有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涵养水源。
C.两处“是之”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反思其措施的利弊。
D.最后一段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情,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5】结合全文,推断作者对于董文恪公解决“棚民”问题举措的真实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小题1】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
【小题2】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小题4】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