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夫子曰:“《诗》可以兴。”《骚》与《史》,皆深于《诗》者也,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删节)
【小题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小题2】选文中《骚》《史》分别指 两部作品
【小题3】作者认为《骚》《史》是千古至文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3:1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

赠孙秋士序(清)

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其貌,忻慕笑抃,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
【小题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
【小题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小题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
【小题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小题1】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
【小题2】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小题4】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

同类题5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小题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