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节选)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③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④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小题1】作者开头就交代“我爱鸟”。短文从哪些方面表达了“我”对鸟的喜爱之情?【小题2】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用排比句式排除了麻雀和乌鸦,再刻画林中的鸟鸣。 |
B.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声音的喜爱和欣赏。 |
C.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不同的鸟鸣的特点。 |
D.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鸣的清脆、嘹亮和悦耳。 |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小题4】请用“~~~”在文中画出描写鸟的身躯俊俏的句子。
【小题5】“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这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______)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___________)
3.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___________)
骡子和铃铛
一头高大健壮的骡子,脖子上系着一个铃铛。铃铛制作精巧,响声清脆,骡子每走动一步,铃铛便发出“叮当”的声响。
一天,骡子撞开了篱笆,走进了菜园,骡子好不欢畅,它低头啃个不停。“叮当,叮当……”一串串尖利的急响,钻进了主人的耳中。主人挥动竹枝赶到菜园,一边抽打着骡子的屁股,一边斥责道:“看你下次再敢闯进菜园……”骡子疼得直叫唤,赶紧跑出了菜园。
没多久,骡子拉着一车货,傍晚时才返回了村里。“叮当,叮当……”一阵脆响,引得一些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骡子耸起耳朵听了这些话,满心喜悦;突然,它望见了菜园,不禁隐隐感到疼痛,立刻不高兴地责问铃铛:“你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为什么( )出卖我,( )又吹捧我?”
“请你听清,”铃铛含笑地解释道,“你和我,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你犯错误时,我发出警告,为的是挽救你,不让你越陷越深;当你干得对时,我理所当然地赞扬你,为的是激励你取得更大的成绩。”
【小题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小题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心中充满欢喜的情绪意愿。(______)
(2)按道理应当这样。(______)
【小题3】铃铛响了两次,骡子认为它是在 和 自己,铃铛认为自己是在 和 骡子。
【小题4】联系文章想一想,骡子和铃铛能成为好朋友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奇的克隆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许多植物先天就有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这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小题1】短文介绍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中不包括( )A.马铃薯 | B.柳树 | C.仙人掌 | D.玫瑰花 |
A.作比较 | B.列数字 | C.打比方 | D.分类别 |
A.总述作用 | B.承上启下 | C.归纳作用 | D.总结作用 |
A.挽救一些濒危物种。 | B.培植人体器官。 | C.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和蔬菜。 |
D.使恐龙重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翻译: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小题1】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寓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小题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分成三段,已用“//”标明,请写出每段的段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董遇读书有三余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八十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倘若:________
一字一板: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什么时间?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斯”号脱险记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取来几块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碎布,放在雪地上。几小时以后,其他的碎布仍在雪地上躺着,只有黑布深深地陷进雪里。可不要小看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说明: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正是这个实验成果,使探险船“高斯”号死里逃生。
1903年夏天,探险船“高斯”号刚到南极,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被封锁在茫茫无边的冰原上。( )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 )没能使船前进一步。船上的淡水、粮食和蔬菜在一天天减少,眼看大伙就要坐以待毙了。
一天,船长正在甲板上沉思。他抬头看看天空,暴风雪过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他猛然想起了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的那个实验,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他下令立即紧急动员,把船上所有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倾倒在冰上,铺成一条长二千多米,宽十米的黑路。不久,黑灰和煤屑吸收了强烈的阳光,使得路上的坚冰全部融化了。在大家的跳跃欢呼声中,“高斯”号徐徐启航,走上了新的航程。
【小题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 如果……就…… 尽管……也……
【小题2】用“ ”画出船长想出办法后神态变化的语句。
【小题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短文后,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纸灯笼(节选)
曹文轩
葵花睡不着了,黑暗里(睁着盯着)眼睛,想着奶奶、爸爸、妈妈和青铜。她已经离家多少天了?她记不得了,只觉得已经很多很多天了。
她担心地想着:奶奶好些了吗?有一刻,她想到了奶奶的死。眼泪就从眼角上滚下来。“奶奶怎么会死呢?”她叫自己不要伤心。“很快就要见到奶奶了。”她要让奶奶看看她挣了多少钱!她是多么能干!她(希望愿意)大船快一点儿走。不一会儿,她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等婶子们将她推醒,大船已在油麻地的码头上靠下了。天还未亮。
她钻出了船舱,朝前望去,一眼就看到了桥上的纸灯笼。灯笼的光是橙色的。她认识,这是她家的灯笼。她用手一指,对婶子们说:“我家的灯笼!”她朝着灯笼,大喊一声:“哥!”
灯笼犹疑地晃动了一下。“哥!”葵花更(大声小声)地叫了一声。全船的人都看到了:灯笼在大桥上,一个劲地晃动着,从桥上向码头飞速而来。青铜看到了葵花。
葵花对婶子们说:“是我哥哥!是我哥哥!”全船人都知道葵花有个特别好特别好的哑巴哥哥。葵花深情地朝全船人摇了摇手,在一个大人的帮助下跳到了码头上。兄妹俩跑动着,在码头中间,面对面站住了。全船的人都看着。过了一会儿,青铜拉着葵花的手走了。
走了几步,葵花回过头来,朝船上的人又摇了摇手。青铜也回过头来,朝船上的人摇了摇手。这之后,他们就手拉着手,一直走进黑暗里。(选自《曹文轩经典作品青铜葵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小题1】在文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小题2】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_____)地睡着 (_____)地晃动
(_____)地跑来 (_____)地摇手
【小题3】葵花在船上担心的是什么,由此你知道她出来挣钱是为了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