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1)有仙则名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往来无白丁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小题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①之妻,贻②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③,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④,六幕⑤相联如胠箧⑥,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⑦其精练。
(注释)①常:人名。②贻:赠送。③qì:完结,终了。④弥束:更加紧密连接。⑤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⑥胠箧qū qiè:一只打开的箱子。⑦伏:通“服”。【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是非木柿
③人履其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塔动之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康肃忿然曰 然则天下之事 |
C.乃以瓦布之 以为顺流下矣 |
D.而动如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小题4】仔细摘摩甲文中老河兵的“笑”与乙文中喻皓的“笑”,分析两人“笑”的不同意味
【小题5】下列各项均是同学们从甲乙两文中得到的启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 |
B.要联系实际,客观判断,不要主观臆想。 |
C.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 |
D.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反溯流逆上矣 肃遂拜蒙母 |
B.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
C.尔辈不能究物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D.如其言 如是再啮 |
A.二石兽并沉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B.众服为确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C.果得于数里外 山门圮于河 |
D.何陋之有 一老河兵闻之 |
A.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做出正确的推断。 |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
C.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后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石兽。 |
D.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经验的作用大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判断,而要依据经验来判断。 |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老河兵闻之 闻: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
(3)常枞有疾 疾:________(4)岂非以其刚邪? 刚: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存。岂非以其软邪?
【小题4】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②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拟: ②强: ③唳: ④壑:
【小题2】翻译: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3】选段中作者讲述了幼时的什么趣事?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3】孔子的话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闪耀着光彩,请你选择选文中的一句,谈谈对你的启发。
《论语》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 ⑵饭疏食(__________)
⑶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⑷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
B.选文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⑴人不堪其忧
⑵博学而笃志
⑶切问而近思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题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
B.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
C.“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普通人生性强硬,难以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种人。 |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小题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袁枚《卖蒜老叟》)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
B.始一反焉(始:开始) |
C.观者如堵(堵:墙) |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
C.(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