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__________
(2)吾日三吾身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3】孔子的话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闪耀着光彩,请你选择选文中的一句,谈谈对你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06:0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乙)

司马温公1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2)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温而知新
(4)记问不若人
(5)众兄弟成诵
(6)温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小题4】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下车之 引:    (2)不矩 逾:
(3)三吾身 省:    (4)去后至 乃: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小题4】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乙文中的哪句话?(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