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甲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同“喝”。
【小题1】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湖中人鸟声俱
(2)大雪深三尺
(3)余勉强举大觥
【小题3】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入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5】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8: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
(3)余一小舟
(4)焉得有此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小题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小题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吉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调语。
(1)余一小舟
(2)数友出东直
(3)波色
(4)然徒步则汗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 二石兽并沉
B.余强饮三大白城居者未之知也
C.局促一室内   如倩女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未百步返     饮少醉,而年又最高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小题5】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文一句“惟此官也”句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同类题3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上下白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3)从武林门而西 (4)即小舟入湖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 奇山异水,天下独
B.才一头 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次早陶石篑帖子 二者不可
D.草草领略,未偏赏 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小题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酣神醉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甲)文写赏雪,也写了湖心亭上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乙)文“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小题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每 冒 风 驰 行 未 百 步 辄 返。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此    ⑵日,更定矣 ⑶沙走砾 ⑷而此地与余近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猿则百叫无
B.①是日定矣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C.①冻风时     ②亭者谁
D.①徒步则汗出浃背 ②则北通巫峡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题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同类题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一小舟(_______)
(2)上下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此(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