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 其他隋唐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王绩,唐代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③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小题1】阅读全诗,说说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野望的时间、地点及诗人的心情。“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
B.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紧扣“薄暮”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侧重细致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
C.颈联描绘牧人猎马暮归图。诗人见牧人皆有所归,而“我”却独无,恬淡自然的暮归景象反而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 |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题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长沙过贾谊①宅
唐·刘长卿②
三年谪宦此栖迟③,万古惟留楚客④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⑥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又称贾生,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曾向文帝提出革新时政的建议,受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不得大用,抑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②刘长卿,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途经长沙时特寻访贾谊故宅。③栖迟:滞留。④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人。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⑤吊:凭吊,悼念。《史记·贾生列传》记载贾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⑥摇落:草木飘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优愤的基调。 |
B.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清幽雅致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
C.“汉文有道恩犹薄”,一个“有道”,一个“犹”字,意思是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
D.“湘水无情吊岂知?”写湘水无情人有情,屈原能理解贾谊来到湘水之滨迪吊念自己的心情;西汉的贾谊也能体会刘长卿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心意。诗人由衷地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真切动人。 |
E.“寂寂江山摇落处”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悲”字,直贯篇末,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暗寓刘长卿悲苦命运。 |
B.颔联通过“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描写,渲染贾谊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
C.诗中的“君”是对屈原和贾谊的尊称,“怜君”一句表达诗人与他们志同道合。 |
D.这首怀古诗意蕴含蓄,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身世境遇同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 |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注)①庾诗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相同的写作方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小题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
【小题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