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其他战国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奈何忧崩坠乎 |
B.吾日三省吾身 日月星宿 |
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 |
D.若屈伸呼吸 不若无闻也 |
①亡处亡气 注音:______________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舍然大喜 注音:______________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②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题4】杞人忧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腥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玩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天果积气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
B.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
C.“若屈伸呼吸”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若”的意思是一样的。 |
D.本文嘲讽了那些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 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
B.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伤害) |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题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文中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小题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遗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②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清代彭端淑《为学》)
(注释)①鄙:边境。②语:告诉。对……说。③顾:难道。【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杂然相许() (2)甚矣,汝之不惠!()
(3)吾欲之南海() (4)子何恃而往?()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C.贫者自南海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
人 不 堪 其 忧(《〈论语〉十二章》)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 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 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4】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小题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将要) |
B.杂然相许(赞同) |
C.河曲智叟亡以应(丢失) |
D.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C.操蛇∕之神∕闻之 |
D.不畏∕浮云遮∕望眼 |
A.告之于帝 |
B.操蛇之神闻之 |
C.跳往助之 |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
D.读了《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
(1)且焉置土石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7】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