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以应。

(节选自《列子》)

(乙)

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既贵矣,奚不焉?”曰:“为死。”“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名奚于子孙?”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乎?

(节选自《列子》)

(注)①舍:借宿。②奚:什么,为什么。③燋:通“焦”,焦灼,烦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我之死   (2)河曲智叟以应   (3)奚不焉   (4)名奚于子孙
【小题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乘 其 名 者 泽 及 宗 族 利 兼 乡党 况 子 孙 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名乃苦其身,燋其心。
【小题4】假设《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朱德来选择,他是愿意做“愚公”的“子孙”,还是愿意做(乙)文中的“子孙”?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袁枚《卖蒜老叟》)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土石?”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①年且九十   且:   ②其如土石何? 如……何:
③一厝朔东   厝:   ④将走北饮大泽 大泽:
【小题2】愚公和夸父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两人都勇气可嘉,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1)山北之塞
(2)汝之不
(3)不能毁山之一毛
(4)吾欲南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操蛇之神闻 西蜀去南海
B.箕畚运渤海之尾   贫者语富者曰
C.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河曲智叟亡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
【小题3】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乙)文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C.(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小题4】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以下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学射》

(注释)(1)不瞬:不眨眼,瞬:眨眼。(2)偃卧:仰面躺下。(3)牵挺,织布机的梭子。(4)牖:窗户。(5)浸:逐渐;渐渐。(6)弧,弓。(7)高蹈:跳高。(8)拊:拍。膺:胸。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锥末倒眦
(2)担者
(3)
(4)子子孙孙无穷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巧过其师
A.面山而居B.而山不加增C.彀弓而兽伏鸟下D.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4】谈谈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的相同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年九十(______)
(2)焉置土石(______)
(3)河曲智叟笑而之曰(______)
(4)身已半入,露尻尾(______)
【小题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
【小题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人物描写方法。
【小题4】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5】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6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置土石/年九十
B.不若孀妻弱子/益其所不能
C.投渤海之尾/诉法律
D.聚而谋/斯是陋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山北之塞/前毖后
B.聚室而曰/不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不入虎穴,得虎子
D.河曲智叟以应/羊补牢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当前题号:7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两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⑴必先其心志
⑵人过,然后能改
太行、王屋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⑵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小题3】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间  甚矣,汝不惠。
B.妻献疑曰 帝感
C.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舜发畎亩之中    告之
【小题4】甲文重在讲道理,观点鲜明。乙文为寓言,偏于讲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寓意。
【小题5】甲文作者孟子以雄辩著称,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气势非凡。乙文愚公也善于雄辩,语言富有气势,请结合划线句子,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河曲智叟以应
(2)汝心之,固不可彻  
(3)事虽殊致,理或相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今者移山功既已成
D.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
【小题3】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小题4】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2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北之塞(_________)
(2)磨铁杵 (_________)
(3)始一焉(_________)  
(4)媪自姓武(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君
B.曾不能毁山一毛
C.虽我
D.隐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用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小题4】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