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杞国有人天地崩坠 奈何崩坠乎
B.吾三省吾身 月星宿
C.又有忧彼所忧者   因往晓
D.屈伸呼吸 不无闻也
【小题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①亡处气 注音:______________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然大喜 注音:______________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②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题4】杞人忧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1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年九十: (2)甚矣,汝之不
(3)帝其诚: (4)残年余力:
(5)一朔东: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3】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只标一处)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愚公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比较《<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小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B.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十二章》)
C.人不知不愠(《〈论语〉十二章》)D.切问近思 (《〈论语〉十二章》)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人 不 堪 其 忧(《〈论语〉十二章》)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土石?”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①年且九十   且:   ②其如土石何? 如……何:
③一厝朔东   厝:   ④将走北饮大泽 大泽:
【小题2】愚公和夸父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两人都勇气可嘉,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同类题4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北之塞 惩(________)   (2)杂然相  许(_______)
(3)汝之不   惠(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但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
(3)山余亦未登     (4)吾远游冀﹑雍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小题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