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文中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小题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12: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九十(将要)
B.杂然相(赞同)
C.河曲智叟以应(丢失)
D.飞来山上千塔(古代长度单位)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操蛇∕之神∕闻之
D.不畏∕浮云遮∕望眼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操蛇之神闻之
C.跳往助之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小题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D.读了《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小题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小题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7】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

(注释)①白:禀告。②振:通“赈”,救济。③徙:移走,改道。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军队长官)。⑤籴(dí):买粮食。⑥秩:官职级别。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且置土石(_________)  (2)始一焉(________)
(3)自无水患(_________)  (4)上之(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能损魁父之丘/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杂然相
D.跳往助/发常平粟振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小题4】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北之塞(苦于)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竹短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C.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D.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九十 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身已入半,露尻尾
C.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小题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妻献疑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北    莲,花君子者也
C.山不加增 其将固可袭虏也
D.河曲智叟亡应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小题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故事背景,以“方七百里、高万仞”表明太行、王屋二山面积之大、山势高陡,为下文移山、负山的情节做铺垫。
B.对待愚公移山一事,愚公之妻“献疑”、河曲智叟“笑而止”,二者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与阻止的态度。
C.文中的两个老人一“愚”一“智”,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似褒实贬、似贬实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______
(2)担者三夫荷:______
(3)帝其诚感: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汝不惠/虽我
B.始一反/且置土石
C.惧不已/如土石何
D.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
【小题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小题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同类题5

愚公移山

(《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______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