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小题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__________
(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
(3)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
(4)可以为师矣 为:_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小题3】第三则中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的同学认为:十五岁才开始立志要学习,太晚了。对此你怎么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小题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尊君在不
(2)吾曰三省吾身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
B.下车引之 引,引导 |
C.吾曰三省吾身 曰,每天 |
D.传不习乎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1)相委而去
(2)为人谋而不忠乎?
【小题4】请从原文摘取合适的词句,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与人相处要讲信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却“过中不至”,从中可以看出友人“ _____”;《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在“交友”方面强调自我教育与反省,这一句是“ _____”。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①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选自[清]彭端淑《为学》,内容有删减)
(注释):①恃:凭借。【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②三军可夺帅也____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____
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小题3】乙文意蕴丰富,它带给你哪些启示?(至少说两点)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
(3)足食 (______) (4) 于斯二者何先(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小题3】(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3】孔子的话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闪耀着光彩,请你选择选文中的一句,谈谈对你的启发。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
人 不 堪 其 忧(《〈论语〉十二章》)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论语》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 ⑵饭疏食(__________)
⑶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⑷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
B.选文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小题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人不堪其忧。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 | B.择其善者而从之 |
C.温故而知新 | D.人不知而不愠 |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A.学习态度, | B.学习方法, | C.道德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 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 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4】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B.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 |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
D.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
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D.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指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的缺点要督促他们改正。 |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
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物,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勤学好问的君子形象。 |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都可从中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