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小题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①
阳月南飞雁⑵,传闻至此回⑶。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⑷。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⑸。
[注解]①宋之问:唐代诗人,流放饮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径大庚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②阳月:阴历十月。③“至此回”:传说中冬季大雁南飞,至秦岭而返,故有雁飞不过岭南的传说。④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⑤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客”字点明身份,“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
B.甲诗颔联巧妙写出十个意象,明写景,暗写诗人心理和举动,井照应标题中的“早”。实属千古名句。 |
C.乙诗前两联借雁南飞至此而回, 人雁相比,抒发诗人的漂零之感和思乡之情。 |
D.乙诗尾联写诗人在望乡处望见故乡的梅花,足见诗人离乡不远而又渐行渐远。 |
【小题3】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客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杜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释)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表明了旅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
B.乙诗“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诗人走了数里路,还未见鸡鸣,这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
C.乙诗颈联采用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
【小题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夜忆舍弟》中首联的画面。(2)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均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请你分析不同之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怎样的情景?(2)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性?请简要分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小题1】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朝奏”与“夕贬”对比鲜明,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
B.颈联借景抒情,“横”“拥”描绘了贬滴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 |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
D.诗人借助空间的跨度,先回顾当初,再写当下,最后设想结局,可谓处处生悲。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直。【小题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小题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封”是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同时交代被贬原因。 |
B.颔联诗人坦诚心志,自己已垂垂老矣,又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办事的悲愤。 |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