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透镜及其分类
- 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 凸透镜的汇聚作用
-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 树立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边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
B.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
D.把物体从距凸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已不在光屏中心,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光屏。
(2)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__些。
(3)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已不在光屏中心,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光屏。
(2)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__些。
(3)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6cm和3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透镜距光屏34cm时成少缩小的实像 |
B.蜡烛和光屏的距离为40cm |
C.透镜的焦距范围为3cm![]() |
D.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且像的性质不变 |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中说法________正确(填序号)。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__观察(选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中说法________正确(填序号)。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
实验序号 |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
1 | 40 | 13.3 |
2 | 30 | 15 |
3 | 20 | 20 |
4 | 15 | 30 |
5 | 10 | 光屏上没有像 |
6 | 8 | 光屏上没有像 |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__观察(选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韩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韩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1)韩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韩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小蓝对下列光学现象实例进行分析:①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②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成像;④小孔成像;⑤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其中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
如图所示,MN是凸透镜的主光轴,P、Q、S是在主光轴上顺次的三个位置,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一物点放在P处,像成在Q处;如把该物点放在Q处,像成在S处,则凸透镜的位置会在PQ之间吗?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察看地图,地图与放大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完集体像后,又接着给一个同学照半身像时,就应该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并同时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神舟十号”航
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如图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 )



A.相当![]() | B.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
C.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 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实像 |
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 |
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