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 波
- 声音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


A.522 ![]() | B.552 ![]() |
C.225 ![]() | D.252 |
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 ![]() | B.将光屏往下移 ![]() | C.将蜡烛往上移 ![]() | D.将蜡烛往下移 |
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
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
B.正立、缩小的虚像 |
C.倒立、缩小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实像 |
小明身高1.6米,站在竖直放置的1米高的平面镜前2米远处,镜中他的像的高度等于 _______米,该像与平面镜间的距离等于 _______米。
如图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 B.响度不同 |
C.音色不同 |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
B.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
C.三棱镜可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 B.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
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仪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实验开始前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实验开始前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