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上某一树梢,其实看到的是(  )
A.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 B.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D.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振动产生的。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唐代张志和描写西苕溪美景的词句。如图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水面飞行的画面。若它距湖面0.5米,那它与“倒影”相距________m;若它飞离湖面,则白鹭的倒影大小_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在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下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____。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画出下列四幅图中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要靠________传播;真空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传声。
当前题号:7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________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________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ft谷里,想估测ft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 秒钟听到右面ft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面ft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ft谷的宽度。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__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此实验应在________ (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