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 波
- 声音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 )


A.镜子中的“自己” |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 |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
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下图所示。这是一种 _______ 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在树林中的水平地面上留下的光斑形状最有可能是下列那幅图 _________ 。

一光源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射出,若把凸透镜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使光线仍平行射出,则需( )


A.把光源上移一些 |
B.需把光源下移一些 |
C.不需移动光源 |
D.条件不足,无法不断 |
作图题

(1)请完成图甲的光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MN为平面镜,AB、CD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确定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__________。

(1)请完成图甲的光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MN为平面镜,AB、CD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确定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__________。
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
阳光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_________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凸透镜 焦距f | 实验 序号 | 物屏 距离L (厘米) | 第一次成像 | 第二次成像 | ||||
物距u (厘米) | 像距v (厘米) | 像的 大小 | 物距u![]() (厘米) | 像距v![]() (厘米) | 像的 大小 | |||
10厘米 | 1 | 49 | 14 | 35 | 放大 | 35 | 14 | 缩小 |
2 | 45 | 15 | 30 | 放大 | 30 | 15 | 缩小 | |
3 | 40 | 20 | 20 | 等大 |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 |||
4 | 35 |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 ||||||
15厘米 | 5 | 80 | 20 | 60 | 放大 | 60 | 20 | 缩小 |
6 | 64 | 24 | 40 | 放大 | 40 | 24 | 缩小 | |
7 | 60 | 30 | 30 | 等大 |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 |||
8 | 55 |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_________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如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秀丽全景,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水上高度约为46m,地下最深处为-32.5m,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这是由于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倒影与国家大剧院构成一个浑然天成的“金蛋”,这个“金蛋”的总高度应为_______________m.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
B.A处应是紫光 |
C.只有AB之间有光 |
D.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
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子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