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波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当灾害来袭时,掌握基本自救方法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伤,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溺水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手脚乱蹬,应屏住呼吸,尽量让口鼻浮出水面
②当地震发生时,应该立刻从楼梯跑到楼下躲避
③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沿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④.遭遇洪水袭击来不及撤离时,应在身上捆绑重物,防止被洪水冲跑
⑤高楼着火不可使用电梯,应用湿布捂住口鼻,弯腰沿逃生路线跑
⑥发生触电时不能直接用手拉人,应快速用干木棍把电线挑开,并迅速切断电源
①溺水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手脚乱蹬,应屏住呼吸,尽量让口鼻浮出水面
②当地震发生时,应该立刻从楼梯跑到楼下躲避
③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沿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④.遭遇洪水袭击来不及撤离时,应在身上捆绑重物,防止被洪水冲跑
⑤高楼着火不可使用电梯,应用湿布捂住口鼻,弯腰沿逃生路线跑
⑥发生触电时不能直接用手拉人,应快速用干木棍把电线挑开,并迅速切断电源
A.①②⑤⑥ | B.①③⑤⑥ | C.①⑤⑥ | D.①④⑤⑥ |
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一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进行了测定(见下表),据表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4.5 | 2.0 | 1.0 | 8.0 |
反应后质量(g) | 0 | 16.9 | 待测 | 8.0 |
A.该反应是一个化合反应 | B.该反应中生成乙物质14.9克 |
C.丙物质反应后的总质量是9.6克 | D.丁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下图是生活中一些警告标志,例如,图1表示易爆,请你写出其他几个图的含义:

(1)易爆(2)_____ (3)_____(4)_____

(1)易爆(2)_____ (3)_____(4)_____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

A.NH3 | B.H2 | C.H2O | D.HCl |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反应后质量/g | a | 30 | 16 | 14 |
A.根据计算,![]() |
B.X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以推断出X一定为催化剂 |
C.反应物的质量之比是2:3 |
D.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 |
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发光 | B.都剧烈燃烧 | C.都是氧化反应 | D.都发生爆炸 |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12克镁在12克氧气中燃烧后产生氧化实质量为20克 |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
C.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质量的减少量等于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量之和。 |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 ![]() |
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烷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3.2 | 11.2 | 0 | 0 | 0.2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4.4 | a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8 |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 D.X一定含有氧元素 |
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从图中得到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从图中得到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A与B的分子个数相同 |
B.A与D分子构成相同 |
C.C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
D.四种物质中只有B是单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