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②镁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铁跟销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稍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 AgNO3+Mg=Mg(NO3)2+2Ag
D.限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电镀厂的电镀液中含有金盐,为了回收其中的金元素,技术人员制作了如图的“吸金球”,“吸金球”是装入一些“吸金”物质的纱袋.把“吸金球”浸入电镀液,能“吸”出盐溶液中的金.据上所述,“吸金球”中的“吸金”物质可能是( )
A.活性炭(C)B.铁屑(Fe)
C.磁石(主要成分是Fe3O3)D.胆矾(CuSO4.5H20)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读识下图并判断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

①反应速率:Mg>Fe>Zn
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④反应后溶浪溶质质量分数:Mg<Fe<Zn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镁条和盐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外壁很烫,试管口出现白雾。白雾是什么呢?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
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因为浓盐酸具有    性,可能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试管口就会形成盐酸小液滴。
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柯提出质疑
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实验所用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柯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   (填操作),试纸变红。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
当前题号:4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华雪同学把两根绕成螺旋状的洁净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1)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可观察到铜丝上有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3)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是_____,离子数目增加的是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华雪同学_____(填“能”或者“不能”)证明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当前题号:6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
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D.滤渣中一定有Ag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下实验流程,依据该流程设计,下面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①稀盐酸 ②硝酸银B.①稀硫酸 ②硫酸锌
C.①稀盐酸 ②硫酸亚铁D.①稀硫酸 ②硝酸镁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Na+或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_____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波尔多液泛应用于蔬菜、果树等的病害防治,是由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保护性杀菌剂。请回答:

(1)配制波尔多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配制过程中不能用铁制容器,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喷洒波尔多液后,不到采摘期的蔬果表面有一些蓝色斑点(一种难溶性喊),蓝色斑点的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不易用水清洗,可用厨房中的调味剂_____浸泡除去。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