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氧气的物理性质
-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 氧气的收集方法
- 氧气的制取装置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 氧气的工业制法
-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 氧气的用途
- + 氧气的化学性质
-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日常生活中,切开的苹果很快就会“生锈”。小亮查到了相关资料:当苹果被切开时,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与苹果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使之变成褐色。苹果“生锈”以后,所含的维生素C质量会减少,营养价值会降低。小亮对此展开了探究:
猜想:(1)苹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生锈”的快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实验:
(1)由________两组实验可以验证苹果“生锈”是否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实验结论之一:苹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变色越快。请你补充乙组的实验结果:果肉表面________。
(3)为了防止切开后的苹果“生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
猜想:(1)苹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生锈”的快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实验:
| 实验操作(观察30分钟) | 实验结果 |
甲 | 将一小块苹果浸入装满蒸馏水(已除去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不变色。 |
乙 |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 |
丙 |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浸入热水里,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很快变色,且颜色很深。 |
(1)由________两组实验可以验证苹果“生锈”是否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实验结论之一:苹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变色越快。请你补充乙组的实验结果:果肉表面________。
(3)为了防止切开后的苹果“生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NO2能否支持燃烧”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决定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发现了以下三种化学变化可制得NO2气体:
方法一:浓硝酸受热分解:4HNO3(浓)
4NO2↑+2H2O+O2↑;
方法二:一些不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受热分解,如:2Cu(NO3)2
2CuO+4NO2↑+O2↑;
方法三:铜等金属与浓硝酸反应,如: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1)甲同学采用方法一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向烧瓶中加入适量浓硝酸并加热,当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之后,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烧瓶中,发现木条火焰熄灭.由此他们得出“NO2不能支持燃烧”的结论.但马上有同学觉得这样的实验结论不够严密,你觉得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方法二,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加热、夹持仪器未画出)加热Cu(NO3)2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当红棕色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带火星的木炭均能复燃,乙组同学由此得出NO2能支持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个实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
(3)丙组同学为了确认“NO2能否支持燃烧”利用方法三可以制取一瓶较纯净的NO2气体。已知NO2气体剧毒能溶于水,易溶于碱溶液,排放到大气中会引起酸雨。那么从气体发生装置制取NO2气体后选择图丙中的装置怎样连接才能制得一瓶符合要求的NO2气体,a→_____________.


方法一:浓硝酸受热分解:4HNO3(浓)

方法二:一些不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受热分解,如:2Cu(NO3)2

方法三:铜等金属与浓硝酸反应,如:Cu+4HNO3(浓)

(1)甲同学采用方法一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向烧瓶中加入适量浓硝酸并加热,当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之后,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烧瓶中,发现木条火焰熄灭.由此他们得出“NO2不能支持燃烧”的结论.但马上有同学觉得这样的实验结论不够严密,你觉得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方法二,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加热、夹持仪器未画出)加热Cu(NO3)2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当红棕色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带火星的木炭均能复燃,乙组同学由此得出NO2能支持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个实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
(3)丙组同学为了确认“NO2能否支持燃烧”利用方法三可以制取一瓶较纯净的NO2气体。已知NO2气体剧毒能溶于水,易溶于碱溶液,排放到大气中会引起酸雨。那么从气体发生装置制取NO2气体后选择图丙中的装置怎样连接才能制得一瓶符合要求的NO2气体,a→_____________.



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1)上述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都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作反应物。
(2) 如上图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若用装置A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若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
(4)氧气不仅能与一氧化氮反应,还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学习了之后进行了如下整理。(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若反应①硫在点燃的情况下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
②若反应②中的的Y为酒精,在酒精跟氧发生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________性。
③在反应③的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子的目的是_____。
④写出反应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 |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 | C.加热高锰酸钾 |

(1)上述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都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作反应物。
(2) 如上图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若用装置A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若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
(4)氧气不仅能与一氧化氮反应,还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学习了之后进行了如下整理。(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若反应①硫在点燃的情况下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
②若反应②中的的Y为酒精,在酒精跟氧发生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________性。
③在反应③的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子的目的是_____。
④写出反应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其中2种是单质,3种是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写出你的推断结果:
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请写出你的推断结果:
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
C.p=0.79p0、p′=p0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木炭低 |
D.由图3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
(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
(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科学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FeSO4·nH2O晶体中的结晶水的含量进行测定(铁架台等已省略). 已知: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某科学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FeSO4·nH2O晶体中的结晶水的含量进行测定(铁架台等已省略). 已知: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