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密度及其特性
-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 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 + 密度与温度
- 设计实验测密度
- 液体密度的测量
- 固体密度的测量
- 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密度公式的应用
- 密度的大小比较
- 探究密度特性的实验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中可知,水温度从2℃升到8℃的过程中,其密度()


A.先变大后变小 | B.先变小后变大 |
C.一直变大 | D.保持不变 |
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较大 |
B.岩石的密度较大 |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
小明用水的对流运动模拟空气的对流运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问他观察到环形玻璃管里的水是___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流动的,由此你猜想夏天在房间安装空调,应将空调装在房子的________(选填“上端”或“下端”)。

冬天,北方室外水管通常要用稻草包裹,这主要是因为( )
A.水在4℃时密度最大 |
B.水的凝固点是0℃ |
C.水的沸点是100℃ |
D.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
小明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得结果为35 ℃,所测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 |
B.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太长了 |
C.体温计未与身体直接接触 |
D.没有及时读出体温计显示的数值 |
当你将一杯热水放在桌上时,这杯热水的温度将会逐渐降低。你是否想过,热水温度降低的快慢是否保持不变?牛顿也对这一问题发生兴趣,并通过实验得出牛顿冷却定律。以下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牛顿冷却定律。
在250毫升烧杯中倒入约200毫升、温度为90℃的热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数据如下:
(1)本实验中我们用表格法记录数据,为更直观体现温度降低规律,我们还可以用___法。
(2)根据表中数据,热水温度降低的快慢规律是 ___________。
(3)请你猜测冷水温度升高的快慢规律,并阐述你猜测的理由___________。
在250毫升烧杯中倒入约200毫升、温度为90℃的热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数据如下:
时间/分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温度/℃ | 90 | 70 | 55 | 45 | 38 | 32 | 28 | 26 | 26 | 26 |
(1)本实验中我们用表格法记录数据,为更直观体现温度降低规律,我们还可以用___法。
(2)根据表中数据,热水温度降低的快慢规律是 ___________。
(3)请你猜测冷水温度升高的快慢规律,并阐述你猜测的理由___________。
这个学期,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天平、秒表、量筒、温度计等测量工具,使用测量工具时操作需规范,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A.称量前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在标尺中央的左边,应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
B.可以用秒表测量时间间隔 |
C.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也可离开被测物质读数 |
D.用天平称量质量时,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
根据流体对流原理,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是( )
A.夏天的冷空调应向下吹气 |
B.冰箱的冷凝装置应装在冰箱下方 |
C.为了给冰库里的鱼保鲜,冰块应放在鱼的下方 |
D.烧烤时,食物应放在炭火的上方烤 |
图是薄纸制成的下端开口,容器的容积为1m3,所用薄纸重量为0.5N,容器内空气重量为__________N,容器(含其内空气)的总重力为__________N(空气密度为1.29kg/m3,g=10N/kg),为了使容器悬浮在空中,你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容器内空气减少,容器内空气的重力减少______N,容器才能悬浮在空中,此时容器内空气密度________容器外空气密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右图为伽利略用一个烧杯和一个倒扣的细颈烧瓶制成的一个简易温度计,它是以气体的热胀冷性质制成,使用时若气温降低时,明显的变化是( )


A.烧瓶内液面上升 | B.烧瓶内液面下降 |
C.烧杯内液面上升 | D.烧杯内液面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