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A装置制取的氧气,经B后通入C装置中,使塑料试样能充分燃烧。B装置中盛有足量的某种液体,其作用是______。
(2)装置C的直玻璃管中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装置D增重276,装置E增重6.6g,则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保留到0.1%)
(3)小叶认为,此实验测得的结果会不准确,应再增加个洗气装置,请你说出原因并写出正确的修改方法。______

(1)A装置制取的氧气,经B后通入C装置中,使塑料试样能充分燃烧。B装置中盛有足量的某种液体,其作用是______。
(2)装置C的直玻璃管中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装置D增重276,装置E增重6.6g,则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保留到0.1%)
(3)小叶认为,此实验测得的结果会不准确,应再增加个洗气装置,请你说出原因并写出正确的修改方法。______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氧气极易溶于水,但冷开水里养的鱼会因缺氧而死亡 |
B.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验满 |
C.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
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二氧化锰(MnO2)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后,进行如下实验:
(一)选择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二)称取0.1克的二氧化锰粉末加入容器中。
(三)量取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约1%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容器中,记录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四)改变二氧化锰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实验中除了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
(3)为完成本实验,应选择下图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中的组合是______(选填序号)

(4)收集氧气的最佳时间是_____。
A 有气泡即收集 B 气泡均匀放出时收集 C 加热3分钟后收集 D 加热较长时间后收集
(一)选择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二)称取0.1克的二氧化锰粉末加入容器中。
(三)量取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约1%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容器中,记录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四)改变二氧化锰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时间/秒 | 生成氧气的体积/亳升 | |||
0.1克MnO2 | 0.2克MnO2 | 0.3克MnO2 | 0.4克MnO2 | |
40 | 49 | 61 | 75 | 86 |
80 | 77 | 87 | 90 | 92 |
120 | 89 | 92 | 92 | 92 |
160 | 92 | 92 | 92 | 92 |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实验中除了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
(3)为完成本实验,应选择下图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中的组合是______(选填序号)

(4)收集氧气的最佳时间是_____。
A 有气泡即收集 B 气泡均匀放出时收集 C 加热3分钟后收集 D 加热较长时间后收集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 |
B.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氧分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 |
C.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元素和1个碳元素组成的 |
D.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素组成的 |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
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探究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合理方向(如图)。分别向a,b两集气瓶中通入1分钟等流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集气瓶a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从下往上逐渐变红,集气瓶b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基本上是整体逐渐变红。根据该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
B.在相同状态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
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口应向上 |
D.集气瓶 b 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集气瓶a纯 |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的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
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
,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该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__;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产生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
粉末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出现了下图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

(3)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
的双氢水,再分别加入少许
粉末,
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试对比第(3)题a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产生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出现了下图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

(3)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试对比第(3)题a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下列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其中对各装置图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
A.![]() ![]() |
B.![]() ![]() |
C.![]() |
D.![]() |
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实验待红磷完全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的具体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B.![]() |
C.![]() ![]() |
(2)B实验待红磷完全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的具体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