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自上海发生毒馒头事件后,小英妈妈自己动手制作馒头。小英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面包疏松多孔,口感很好。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小英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其中,发酵粉与水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妈妈告诉她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
(设计实验)小英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发现白色粉末溶解,无其他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是____;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有无色气体产生,小英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
(实验反思)小明同学认为小英同学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小明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为了得到鉴别纯碱和小苏打的正确方法,小英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它们有下列性质
根据上面信息,检验白色粉末的方法之一是:2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克该白色粉末,充分溶解后,如果白色固体全部溶解,则为____。
(查阅资料)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小英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其中,发酵粉与水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妈妈告诉她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
商品 | ![]() | ![]() | ![]() |
成分 | 碳酸钠 | 碳酸氢钠 | 碳酸氢钠、有机酸 |
(设计实验)小英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发现白色粉末溶解,无其他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是____;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有无色气体产生,小英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
(实验反思)小明同学认为小英同学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小明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性质 | 碳酸钠 | 碳酸氢钠 |
溶解性 | 20℃时溶解度21.6g,溶解时放热 | 20℃时溶解度9.8g,溶解时放热 |
加热 | 不分解 | 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
为了得到鉴别纯碱和小苏打的正确方法,小英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它们有下列性质
根据上面信息,检验白色粉末的方法之一是:2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克该白色粉末,充分溶解后,如果白色固体全部溶解,则为____。
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______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______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
(1)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于工业除锈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指________________;
(4)改良酸性土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A.熟石灰 | B.苏打 | C.浓硫酸 | D.稀盐酸,这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
(2)常用于工业除锈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指________________;
(4)改良酸性土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杂”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化学技能,下表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CaCl2溶液 | 稀盐酸 | 过量碳酸钙、过滤 |
B | KOH溶液 | KCl | 适量稀盐酸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
D | O2 | 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A.A | B.B | C.C | D.D |
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下四组实验方案。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 __ ___;
(2)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得到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为___ _;
(3)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为了确定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成分,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 __ ___;
(2)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得到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为___ _;
(3)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为了确定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成分,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 预测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 ①若__ __ ___ | 物质是碳酸钠 |
②若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__ __ _ | |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____ ___ |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等质量的铁片、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
B.向H2SO4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
C.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D.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
现有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分别为H+、Ag+、K+、Ba2+、OH-、Cl-、NO3-、和CO32-,且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甲溶液呈_________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那么乙溶液里含有的4种离子是(填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 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填序号)。
① 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 。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 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 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填序号)。
① 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 。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 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不符合图乙的是( )


| 烧杯中的物质 | X溶液 |
A | 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溶液 | 稀硫酸 |
B | 澄清石灰水 | 碳酸钠溶液 |
C | 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D | 碳酸氢钠溶液 | 稀盐酸 |
A.A | B.B | C.C | 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