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小聪在帮助父母烧菜时想到: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小聪和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了甲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点燃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应 (填“先通气体”或“先加热”);加热过程中发现黑色CuO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CuO固体变红的化学方程式
仅根据甲图装置出现的现象,写出混合气体所有的可能组成

(2)评价与改进:小聪认为上述实验方案有缺陷,通过讨论,增加了乙图中的3个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对方案作了改进并进行实验:将混合气体先通过乙图中连接的装置后,再通入甲图装置。实验中部分现象如下:A装置质量增加,B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甲图装置中实验现象与(1)相同。

请你写出改进方案的装置连接顺序(装置不重复使用):混合气体→ →甲图装置(填装置编号)。
(3)交流与讨论:通过对改进实验的现象分析,同学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知道钾、钙、钠金属活动性特别强,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他想镁紧排在钠后面,它是否也能与水反应呢?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反思与总结】
(1)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小明发现B试管放置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从溶液碱性的减弱。
将腿色后的溶液 ,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确。
 
小明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买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42
38
35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____________。
A.B.
C.D.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乌鸦喝水》故事里的乌鸦真的都能喝到水吗(假设水要满到瓶口)?影响乌鸦能否喝到水的因素有哪些呢?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ml、300ml、350ml)、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ml)、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1)小柯找来三个塑料杯,目的是研究乌鸦能否喝到水是否与容器的___有关。
(2)小柯往一个空杯里加入一些水,再往里投钢珠,发现无论投入多少,水都不能满到杯口。是不是原先杯里的水太少?杯里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行?为了测出往该塑料杯里投钢珠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小钢珠填满杯子,然后在量筒里量取一定量的水V0 
②_____________。
③计算出倒入杯里的水量(V0V1),该水量就是采用投钢珠喝到水时杯子里需要装入的最少水量。
(3)已知往300ml的杯子里投钢珠测出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为145ml。现在往空杯里加145ml水后,投入鹅卵石。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投入多少鹅卵石,杯内水位虽有差异,但都不能满到杯口,接着往其中投入沙子,水面上升并溢出杯口。说明乌鸦能否喝到水,还跟_________有关。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有关科学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为了更深入观察微观世界,人们不断地发展显微技术。随着科技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将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推进到更微观的层次……
(1)显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下列属于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好处____。
A.塑料的发明使环境污染加剧
B.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便信息处理
C.手机的发明,使人们方便交流
D.高铁的应用,缩短了人们时空距离
 
(2)根据以上信息,谈谈你对科学发展的认识:____写出一点即可)。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扇叶倾斜角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一个转速为300转/分的电动机分别带动这几个风扇转动,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下图所示)。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数据:

序号
扇叶宽度/cm
扇叶长度/cm
扇叶倾斜
角度θ
纸片被吹起
的角度α
1
3
7
30°
30°
2
2
7
30°
20°
3
3
4
30°
20°
4
3
7
45°
40°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
(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的两次实验数据。
(3)根据序号为1、2的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________有关。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七年级开设了《科学》课程,同学们都很喜欢。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B.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C.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D.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角度θ有关;
猜想B: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秒表。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①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____(填字母),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________。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__________(选填“长”或“短”)。
(4)实验中发现,瓶子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
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C.借助各种仪器可以拓展我们的观察力
D.在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