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对教材中的图片,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吸烟损害吸烟者身体健康,对周围人的健康没有影响
A.![]() 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要接触金属笔卡 |
B.![]() 用手掌代替橡皮小槌,无法完成膝跳反射实验 |
C.![]() 两小球能相互吸引,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 |
D.![]() |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需要收集一瓶大约四分之一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
B.![]() ![]() |
C.![]() ![]() |
D.![]() ![]() |
有一瓶久藏的Na2SO3,欲测定该药品变质程度,进行如下定量分析:将试样烘干后称取m g,用适量的蒸馏水配成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使沉淀完全。滤出的沉淀经洗涤、干燥后,质量为n g。
(1)若试样部分变质,
的范围为 。
(2)若取试样m="10.0" g,其中Na2SO3己有50%变质,则n为 g。
(1)若试样部分变质,

(2)若取试样m="10.0" g,其中Na2SO3己有50%变质,则n为 g。
在杯子里倒入热水,放室内的桌上,过一段时间热水就成了温水。七年级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热水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规律。过程如下:在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开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下表
(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____,原因是________。
(2)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_______℃。
(3)根据上表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
答:_______。
(4)本次实验时间较长,根据日常经验请你说出一个你认为会影响实验时间长短的因素______。
时间(分)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温度(℃) | 90 | 70 | 55 | 45 | 38 | 32 | 28 | 26 | 25 | 25 |
(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____,原因是________。
(2)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_______℃。
(3)根据上表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
答:_______。
(4)本次实验时间较长,根据日常经验请你说出一个你认为会影响实验时间长短的因素______。
通过学习《科学》,我们认识了很多位科学家,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了解,更加坚定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热爱,以下四位科学家中,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法拉第 | B.卢瑟福 | C.奥斯特 | D.汤姆生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研究的科学内容从知识属性的角度来看,主要属于科学学科的哪一分支领域()
A.物质科学 | B.生命科学 |
C.地球和宇宙空间科学 | D.科学探究 |
小敏在一块潮湿的泥土里,插入一支钢尺,轻轻敲击露在土外的一端,发现土中很多蚯蚓爬出了土。

(1)请猜想,蚯蚓爬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敏接着做了如下实验:
Ⅰ.取自同一地区的泥土,平均分为两份,分别装入甲、乙玻璃槽,其中甲份保持干燥,乙份保持湿润,并在两个玻璃槽内放入等量的腐烂的蔬菜叶等腐殖质;
Ⅱ.取20条大小及健康程度类似的蚯蚓,平分为两组,分别放入甲玻璃槽和乙玻璃槽中;
Ⅲ.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请根据小敏的实验,分析回答:
①此实验中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②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小敏设计的另一个探究蚯蚓习性的实验装置图,你认为他探究的问题是__ __(选填序号)

(1)请猜想,蚯蚓爬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敏接着做了如下实验:
Ⅰ.取自同一地区的泥土,平均分为两份,分别装入甲、乙玻璃槽,其中甲份保持干燥,乙份保持湿润,并在两个玻璃槽内放入等量的腐烂的蔬菜叶等腐殖质;
Ⅱ.取20条大小及健康程度类似的蚯蚓,平分为两组,分别放入甲玻璃槽和乙玻璃槽中;
Ⅲ.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请根据小敏的实验,分析回答:
①此实验中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②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小敏设计的另一个探究蚯蚓习性的实验装置图,你认为他探究的问题是__ __(选填序号)
A.蚯蚓对光线有怎样的反应 |
B.湿度对蚯蚓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
C.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
下列有关生物体的“方向”、“顺序”和“层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人体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室→心房→静脉 |
B.松树体内水分输送的方向是:叶→茎→根 |
C.人的生殖发育顺序是:胚胎→受精卵→胎儿 |
D.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
小明家有一包已经打开近一个月的面粉,怀疑不能再食用,可母亲说,面粉还是好的,为什么不能食用呢?小明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于是收集有关面粉变质的信息如下:
(1)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 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2)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3)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但还能食用。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甲、乙两只均盛有40mL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和5克待测的面粉,搅拌直至面粉液中不存在任何面团。
步骤二:在配好的面粉液中,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试液,此时,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态物质不变色。
步骤三:用滴管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0.02%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振荡,直到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记下消耗掉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毫升和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小明进行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家中面粉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明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1.5倍,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 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2)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3)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但还能食用。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甲、乙两只均盛有40mL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和5克待测的面粉,搅拌直至面粉液中不存在任何面团。
步骤二:在配好的面粉液中,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试液,此时,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态物质不变色。
步骤三:用滴管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0.02%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振荡,直到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记下消耗掉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毫升和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小明进行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家中面粉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明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1.5倍,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 |
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
C.借助各种仪器可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
D.在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