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用心观察
- 拓展观察力
-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 观察的分类
- + 观察图表从中提取数据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杯子里倒入热水,这段时间热水就成了温水,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热水在自然冷却下的温度变化规律,过程如下:在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开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记录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结果如表:

(1)根据表格中所记录的数据,用铅笔在图中描点,并用光滑曲线连点作出图象_______;
(2)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___;
(3)根据图象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时,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___
(4)本次实验花费时间较长,根据日常经验请你说出一种能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___.
时间(分)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温度(℃) | 90 | 70 | 55 | 45 | 38 | 32 | 28 | 25 | 23 | 23 | 23 |

(1)根据表格中所记录的数据,用铅笔在图中描点,并用光滑曲线连点作出图象_______;
(2)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___;
(3)根据图象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时,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___
(4)本次实验花费时间较长,根据日常经验请你说出一种能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___.
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①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__________。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 红 | 橙 | 黄 | 绿 | 蓝 | 紫 |
光吸收的百分率 | 55 | 10 | 2 | 1 | 85 | 40 |
①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__________。
下列图像反映相应的实验事实或结果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x表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y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 |
B.乙图表示向一定量的![]() ![]() ![]() |
C.丙图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滴加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
D.丁图表示![]() |
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反思评价)
(1)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温度
……
(2)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
(3)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率,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 在搅伴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快快 | 假设二 正确 |
(反思评价)
(1)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温度
……
(2)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
(3)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率,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1.0 mg/L氯气与0.5 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成员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 ℃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_______。
(3)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____+2H2O。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5)对比图甲和图乙,找出能说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的依据:___________。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1.0 mg/L氯气与0.5 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成员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 ℃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_______。
(3)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____+2H2O。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
B.40 ℃时4.0 mg/L的氯气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
C.40 ℃时0.8 mg/L的二氧化氯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
(2018·浙江绍兴)2018年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加工木材的方法(如图),把天然木材放在NaOH和Na2SO3的混合液中煮沸以除去部分木质素,接着在100 ℃以上的高温中进行机械压缩制成致密木材。

(1)致密木材是由天然木材加工而成的,其密度为天然木材的3倍。
①加工致密木材的材料主要取自于植物的____(填植物器官名称)。
②充分压缩后木材的厚度减小到原天然木材的20%,这一过程主要是___变化。若在压缩过程中底面积保持不变,则说明处理过程中木材的质量减少了____(用百分数表示)。
(2)致密木材的硬度、拉伸强度都很大,为天然木材的10倍左右,甚至超过了部分金属。
①致密木材的拉伸强度和纤维素有关。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12H10O5)n,则其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C∶H∶O=_____。
②拉伸强度=
,它用来表示材料的坚韧程度。拉伸强度与我们所学的科学量____的单位是相同的。
(3)与其他材料相比,致密木材的优点是___(填字母)。

(1)致密木材是由天然木材加工而成的,其密度为天然木材的3倍。
①加工致密木材的材料主要取自于植物的____(填植物器官名称)。
②充分压缩后木材的厚度减小到原天然木材的20%,这一过程主要是___变化。若在压缩过程中底面积保持不变,则说明处理过程中木材的质量减少了____(用百分数表示)。
(2)致密木材的硬度、拉伸强度都很大,为天然木材的10倍左右,甚至超过了部分金属。
①致密木材的拉伸强度和纤维素有关。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12H10O5)n,则其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C∶H∶O=_____。
②拉伸强度=

(3)与其他材料相比,致密木材的优点是___(填字母)。
A.加工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染 |
B.可代替部分金属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C.原料丰富,能通过无限制砍伐树木加工制成 |
在相同条件下,取质量相等的块状CaCO3和粉末状Na2CO3,分别与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根据实验测定:其中粉末状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块状Ca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大致曲线,并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
________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
B.向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
C.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 |
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还没有充分进行 |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C.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丙=甲+乙 | D.甲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