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湿地及其功能
- 洞庭湖区湿地的保护
- 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2018年9月19日,航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都昌水域,湖床变为茫茫草原。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今年首次跌破12m,标志着鄱阳湖提前正式进入枯水期。2018年9月1日〜11月4日,江西省平均降水量为65.1mm,较常年同期偏少60%。期间平均气温 为22.4℃,较常年同期偏高0.7℃。气候变化给鄱阳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日期呈提前的趋势。为了保住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江西省政府提出在乙处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下图为鄱阳湖地区略图。

(1)分析近些年来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原因。
(2)简述鄱阳湖作为重要湿地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
(3)说明在乙处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一直以来,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下图),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主要是为了
A.减小海水顶托力的影响,减少泥沙堆积 | B.杜绝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
C.提高水位,防洪发电 | D.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 | B.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
C.河口鱼类资源大幅减少 | D.河口水流减缓,污染严重 |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全国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33.3万公顷,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结合东北地区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地区是发展家庭农场的试点区,该地区发展该种农业模式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A.地广人稀 | B.热量不足 | C.土壤肥沃 | D.全年高温多雨 |
A.扩大耕地面积 | B.保护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
C.发展水运,改善交通 | D.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

【小题1】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
A.滩涂→盐荒地→旱地 | B.盐荒地→滩涂→旱地 |
C.旱地→盐荒地→滩涂 | D.林草地→旱地→滩涂 |
A.![]() | B.![]() |
C.![]() | D.![]() |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和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主要分布在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下列哪些地区的红树林最易受到破坏( )
A.北冰洋沿岸 | B.英国沿海 | C.南极大陆沿海 | D.中国广东沿海 |
A.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 B.加剧海岸侵蚀 |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 D.吸引鱼群聚集 |
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①③④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
七里海位于天津东北30km,属沼泽湿地,地势低洼,且常年积水,湿地水域广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七里海开发强度的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下表为七里海区域土地利用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七里海湿地有京津“绿色肺叶”之称,这说明该湿地对京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 | B.降解污染 |
C.净化空气 | D.提供水产品 |
A.人工湿地开辟使湿地总面积增加 |
B.水域面积缩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
C.人工湿地增加有利于生态可持续 |
D.人工湿地变化使水质得到净化 |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结合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原因有
①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②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③下层有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
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退耕还沼、还湿地 | B.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
C.大力开荒垦殖 | D.合理利用湿地生物资源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