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A.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毁林开荒 | B.过量砍伐,砍伐量超过生长量 |
C.森林火灾 | D.气候寒冷,树木生长慢 |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km2,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km2;土壤盐渍化17.3万km2;冻融荒漠化36.3万km2。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湿地是指陆上水域,包括稻田、水库、沼泽、河流等。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下列荒漠化景观图中,其成因与水蚀有关的是
A.![]() | B.![]() |
C.![]() | D.![]() |
A.土地荒漠化 | B.风速减小、风向多变 |
C.气温日较差变小 | D.地表草类植物增加 |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071.9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这种鱼比较适宜在盐度低的环境中生活。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湖面面积缩小了一半。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
(2)分析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的主要沙源。
(3)说明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
A.潮湿 | B.严寒 | C.高温 | D.干旱 |
A.过度开垦化 | B.土地沙漠化 | C.石质荒漠化 | D.次生盐渍化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 B.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
C.环境污染加剧 | D.农业集约化经营 |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全区大部处在干早、半干旱区,是我国历史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重点区域。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与第四次监测相比,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区的分布。

(1)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2)简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3)说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严重区治理的措施。
材料一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地处内蒙古西部,曾发育有面积巨大的古湖。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古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湖泊解体,形成了沙漠与盐湖共存的独特景观。
材料二 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用途十分广泛。为了改善生态、精准扶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菌草治沙试验与示范。试验的成功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说明在乌兰布和地区推广种植的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
(3)列举当地依托巨菌草种植可发展的相关产业。
(4)简析巨菌草种植的推广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沙地治理和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小题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A.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
C.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

【小题1】据图可知
A.不同高度的风沙流中含沙量与风速成正比 |
B.高度越高,风沙流空气中的含沙量越大 |
C.在近地面的3厘米高度,含沙量与风速变化无关 |
D.在近地面3厘米以下,随风速增加,相对含沙量增多 |
①形成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壤 ②形成降水,净化空气,减轻污染③掩埋草场、绿洲、农田和交通线④形成沙尘暴,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