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小题2】图中进水口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 )
【小题3】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

【小题1】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 | B.降低土地盐碱化 |
C.缓解水土流失 | D.增加水汽输送量 |
A.减少引水杂质 | B.方便引水管自流 |
C.防止泥沙淤积 | D.过滤水中污染物 |
A.东南丘陵 | B.河套平原 |
C.黄土高原 | D.藏北高原 |
地表坡面分散的地表径流称为坡面径流,坡面径流侵蚀力的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地形(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研究坡面径流侵蚀能为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决策性的依据。右图表示坡面受雨面积和坡度的关系,下图表示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关系。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地形与坡面侵蚀强度的关系表现为( )
A. 同等降雨强度,坡度越大,坡面侵蚀越强 B. 同等降雨强度,坡长越长,坡面侵蚀越强
C. 凹形坡比凸形坡的坡面侵蚀强度要大 D. 坡度大于 65°时,侵蚀随坡度增加而递减
【小题2】植被、土壤在坡面侵蚀的过程中主要作用表现为( )
A. 植被降低坡面径流速度,减弱坡面冲刷 B. 植被增加坡面径流量,增强坡面冲刷
C. 浅薄土层能增强下渗,减弱坡面冲刷 D. 疏松土质吸水性强,坡面侵蚀较弱
【小题3】根据坡面侵蚀的原理,下列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中最有效的是( )
A. 改良土壤结构 B. 修建坡面引水工程 C. 增加植被覆盖率 D. 打坝淤地
下图是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
(3)图中为防止水土流失面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
(3)图中为防止水土流失面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只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
“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黄土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黄土塬地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小题2】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


【小题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 | B.植被破坏 |
C.人类农业生产活动 | D.夏季的暴雨 |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
【小题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是( )

【小题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
A.毁林开荒,过度垦殖 |
B.开挖煤矿,毁坏森林 |
C.黄土疏松,多暴雨 |
D.经济落后,伐林为薪 |
A.植树种草 | B.陡坡地建梯田 |
C.全部发展耕作业 | D.全部发展畜牧业 |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坡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秦汉以来,诸多大规模破坏黄土高原森林的方式中,对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方式是
( )
A.樵采 | B.营造宫殿 | C.毁林开荒 | D.不合理的开矿 |
①建水库拦截泥沙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修水平梯田
④平整土地,降低耕地坡度
⑤深耕施肥改良土壤
⑥抽水、引水灌溉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②⑤⑥ | D.①③④⑤ |
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34—35题。

【小题1】图示治理措施属于
【小题2】最符合图中①框含义的是

【小题1】图示治理措施属于
A.生物措施 | B.农业技术措施 | C.工程措施 | D.政策措施 |
A.充分利用光热 | B.减少风沙 | C.蓄水保土 | D.净化空气 |
近50年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20世纪70年代末 至90年代末 | 2000年至2010年 | 2010年至今 |
治理模式 | 小流域综合治理 | 退耕还林还草 | 退耕还林还草 治沟造地 |
主要措施 |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 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植树种草 |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
【小题1】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的目的包括
①减少水土流失 ②减轻风力侵蚀 ③阻拦沟谷泥沙 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工干预 |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的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1989年以来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中、下游河段水逐渐变清。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治理、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89到2015年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从水利工程建设和功能发挥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河持续变清对河口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千年难见黄河清”,黄河的含沙之多,是世界河流之最。近年来,人们发现黄河不断变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是流域整治与开发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目前,黄河干流上有中大型水利枢纽工程30座,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小浪底水利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每年汛期来临前,小浪底需要腾出库容为汛期防洪做好准备,调水的同时也需要冲出一部分库区淤积的泥沙。上方排出库区澄清的黄河水,下方冲出库区淤积的泥沙,清水拥着泥沙形成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为河道排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据图分析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的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1989年以来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中、下游河段水逐渐变清。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治理、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89到2015年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从水利工程建设和功能发挥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河持续变清对河口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