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广西的蔬菜产量是海南的4倍,是我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商务部将开通一条从广西到北京的“南菜北运”线路。
材料二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地区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三 红水河是珠江的干流,流经广西15个县市,被壮族民众誉为壮族的母亲河。红水河因水红沙浓而得名,流域环境非常脆弱,石灰岩广布,水土流失严重,易产生石漠化。下图是红水河流域图。

(1)与海南相比,分析广西成为我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的优势条件。
(2)红水河流域是广西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的地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请指出石漠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下图示意南亚某国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海拔、降水量 | B.土质、地形 |
C.降水量、地形 | D.风力、海拔 |
A.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 B.扩大坡耕地面积 |
C.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 D.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
坡地等高活篱笆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绿肥植物形成活篱笆带,实现农林混交,可以提高农业复合产出,改善坡地生态环境。为制定等高活篱笆技术规范,我国科研人员在某地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下图为某次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中等高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径流含沙量过程对比。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此实验主要体现植被的哪种生态功能
A.涵养水源 | B.调节气候 | C.保持水土 | D.防风固沙 |
A.西南山区 | B.长江下游地区 |
C.长白山地区 | D.黄土高原 |
A.沿海拔高度变化方向延伸 | B.高度越高土层越厚 |
C.与海拔高度变化方向垂直 | D.宽度越大坡度越大 |
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于2018年7月3日下午开闸泄洪,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呈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小题1】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
D.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
A.上游的青藏高原 | B.中游的黄土高原 |
C.下游的华北平原 | D.所有的支流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阴影部分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地区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应为我国著名的
A.青藏高原 | B.华北平原 |
C.黄土高原 | D.内蒙古高原 |
A.土地荒漠化 | B.水土流失 |
C.土地次生盐渍化 | D.湿地干涸 |
A.水资源 | B.森林资源 |
C.石油资源 | D.煤炭资源 |
后寨河地区位于贵州省普定县,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区。区域中部为峰丛洼地,四周为浅丘平坝环绕,是黔中高原的代表性组合地貌。下图示意后寨河地区1963、1978、2005和2010年的石漠化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后寨河地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主要是
A.风蚀作用 | B.水蚀作用 |
C.沉积作用 | D.风化作用 |
A.滥伐森林 | B.开山取石 |
C.过度放牧 | D.风化作用 |
A.陡坡改为梯田 |
B.客土造林,增加植被 |
C.扩大种植面积 |
D.人口外迁,规模萎缩 |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速度和幅度的指标,反映人类活动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的魏梁山,在大荔县东南注入渭河,是陕西省纵跨纬度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6931.03 平方公里。下图为北洛河位置示意图及不同时期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北洛河( )
A.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 B.秋末春初多凌汛 |
C.下游流量小 | D.流量年际变化大 |
A.城乡用地减少 | B.河流含沙量降低 |
C.降水大量增加 | D.耕地被大量破坏 |

【小题1】从上图可知,在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区域是
A.植被覆盖率高、坡度大的区域 | B.植被覆盖率低、坡度小的区域 |
C.植被覆盖率高、坡度小的区域 | D.植被覆盖率低、坡度大的区域 |
A.道路交通建设导致植被破坏 |
B.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植被破坏 |
C.人地关系紧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潜水面下降,导致植被枯死 |
A.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影响范围更广 |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更大 |
C.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
D.河流中上游海拔高,植被生长不易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