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荒漠化
-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34—35题。

【小题1】图示治理措施属于
【小题2】最符合图中①框含义的是

【小题1】图示治理措施属于
A.生物措施 | B.农业技术措施 | C.工程措施 | D.政策措施 |
A.充分利用光热 | B.减少风沙 | C.蓄水保土 | D.净化空气 |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
B.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
C.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 | B.b | C.1020米等高线 | D.1010米等高线 |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一种绿化方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绿化客土法的最佳施工期是
【小题2】实施边坡绿化客土法之前,需要清理岩面的碎石、松散层等,对于光滑岩面还要通过挖掘横沟等措施进行加糙处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小题1】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绿化客土法的最佳施工期是
A.1-2月 | B.3-6月 | C.7-9月 | D.11月-次年1月 |
A.避免客土下滑 | B.利于客土和本地土壤的融合 |
C.提高草种的发芽率 | D.利于地表水下渗 |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下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小题2】C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A.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 |
B.植被覆盖率低 |
C.地壳活动更活跃 |
D.河流的流量更大,流速更快 |
A.河道弯曲,支流多 |
B.洪涝集中于春季和夏季 |
C.通过绿化工程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
D.清淤河道,加固堤坝减轻洪涝 |
近50年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20世纪70年代末 至90年代末 | 2000年至2010年 | 2010年至今 |
治理模式 | 小流域综合治理 | 退耕还林还草 | 退耕还林还草 治沟造地 |
主要措施 |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 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植树种草 |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
【小题1】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的目的包括
①减少水土流失 ②减轻风力侵蚀 ③阻拦沟谷泥沙 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工干预 |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
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其主要原因是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③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④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③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④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的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1989年以来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中、下游河段水逐渐变清。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治理、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89到2015年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从水利工程建设和功能发挥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河持续变清对河口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千年难见黄河清”,黄河的含沙之多,是世界河流之最。近年来,人们发现黄河不断变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是流域整治与开发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目前,黄河干流上有中大型水利枢纽工程30座,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小浪底水利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每年汛期来临前,小浪底需要腾出库容为汛期防洪做好准备,调水的同时也需要冲出一部分库区淤积的泥沙。上方排出库区澄清的黄河水,下方冲出库区淤积的泥沙,清水拥着泥沙形成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为河道排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据图分析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的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1989年以来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中、下游河段水逐渐变清。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治理、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89到2015年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从水利工程建设和功能发挥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河持续变清对河口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