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荒漠化
-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中国某区域图概况(图甲);

材料2:根据遥感照片测算的1986~1996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图乙)。

(1)图中大运河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交点的东西两侧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1990年后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总体的增减变化有什么特点?导致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5分)
(3)河口地区一般都有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但黄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大城市?(8分)
材料1:中国某区域图概况(图甲);

材料2:根据遥感照片测算的1986~1996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图乙)。

(1)图中大运河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交点的东西两侧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1990年后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总体的增减变化有什么特点?导致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5分)
(3)河口地区一般都有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但黄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大城市?(8分)
“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 ”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
【小题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小题1】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
A.土地盐碱化 | B.水土流失 | C.酸雨危害 | D.大气污染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
C.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 D.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 |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读下图,有关黄河各河段“病症”的主要成因及“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量脱发”- 气候寒冷干燥 - 修筑
②“动脉阻塞”- 过度放牧与垦殖 - 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腹泻”- 地表植被破坏 - 退耕还林、还草
④“脚肿”- 泥沙淤积 - 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①“大量脱发”- 气候寒冷干燥 - 修筑
②“动脉阻塞”- 过度放牧与垦殖 - 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腹泻”- 地表植被破坏 - 退耕还林、还草
④“脚肿”- 泥沙淤积 - 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
【小题2】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
A.300mm—450mm | B.300mm—530mm |
C.450mm—530mm | D.≥450mm |
A.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
B.年降水量超过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
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
下图为河南省南阳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

【小题1】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土质疏松 | B.土壤贫瘠 | C.过度垦殖 | D.乱砍滥伐 |
A.封山育林、建设草地 | B.实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 |
C.跨流域调水 | D.发展小麦种植 |
近年来,青藏高原上湖泊面积突然扩大的趋势不断持续,首先被观测到的是人口相对稠密的藏南地区湖泊面积扩大,接着在藏东、藏西、藏东北均发现湖泊面积扩大现象。除范围越来越广之外,单个湖泊面积扩张速度也不断加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 )
①青藏高原整体不断抬升 ②降水增多 ③冰雪消融量增加 ④植被破坏严重,入湖水量增加
【小题2】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不利影响有( )
①优质草场被淹 ②降水增加,产生洪涝灾害 ③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
【小题1】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 )
①青藏高原整体不断抬升 ②降水增多 ③冰雪消融量增加 ④植被破坏严重,入湖水量增加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①优质草场被淹 ②降水增加,产生洪涝灾害 ③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年降雨量(Pm)、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2】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 )
【小题3】【小题4】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小题2】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 )
A.≥450mm | B.450mm—530mm | C.300mm—530mm | D.300mm—450mm |
A.年降水量超过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
B.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
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尽管党和政府对治理沙漠化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土地沙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下列行为或现象中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 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小题2】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小题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下列行为或现象中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 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①②④ | B.③⑥ |
C.⑤⑦ | D.①⑤⑧ |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 D.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山西省西北部是生态环境脆弱且破坏严重的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测定:在黄土坡地上人工造林后多年平均减少径流30.8%、减少泥沙88.8%,一亩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20立方米。
不同植被类型对水、肥的需求由大到小依次是:乔木、灌木、草类,裸地上草类着生能促进土壤进一步发育。年降水量400毫米是乔木和灌木草类的自然分界。
刺槐是一种耐旱的落叶乔木,它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适应性顺序依次为:梁峁阴坡>阴沟坡(阴坡下部)>峁顶>梁峁阳坡>阳沟坡(阳坡下部)。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位置及景观。

根据资料,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为晋西北地区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方案。
山西省西北部是生态环境脆弱且破坏严重的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测定:在黄土坡地上人工造林后多年平均减少径流30.8%、减少泥沙88.8%,一亩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20立方米。
不同植被类型对水、肥的需求由大到小依次是:乔木、灌木、草类,裸地上草类着生能促进土壤进一步发育。年降水量400毫米是乔木和灌木草类的自然分界。
刺槐是一种耐旱的落叶乔木,它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适应性顺序依次为:梁峁阴坡>阴沟坡(阴坡下部)>峁顶>梁峁阳坡>阳沟坡(阳坡下部)。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位置及景观。

根据资料,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为晋西北地区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