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 其他热点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中国近现代化)
- 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
- + 民族主义(华夷观念等)
-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
- 民生问题、保障人权、人文关怀
- 文明差异比较(中西文明比较等)
-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 外交论题
- 选官制度、用人(英国文官政治等)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 科技进步
- 人口流动
- 全球史观等多种史观
-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
- 社会阶层的变动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但是古代中国却未能较西欧之先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时代,而是在外力侵逼下不得已步入此一历程。
材料一近代民族国家区别于绝对主权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国民主权或人民主权,实行的是立宪民主制度。从西欧国家形态的演进历程来看,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王权成为民族聚合的中心,民族的孕育与成长是与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国家的成长与巩固相一致的,绝对专制主义为民族国家和世俗建构与认同权力体系开辟了通道。绝对主义国家在完成政治一体化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阶级的要求,市民阶级不仅要统一的市场和完整的主权,也要自由的社会和有保障的人权,绝对主义国家无法提供相应的合法化的法律制度框架,由此,把绝对主义国家改造成民族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过程。一般认为,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德建立起第一批民族国家。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材料二无论是封建化时期,还是绝对君主制时期,“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一以贯之,成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特征,也是政治统一性的重要体现。“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周天子及后来的专制君主的利益,为了应付“家…‘国”之间的内在矛盾,专制君主不断吸取前朝教训,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人民依附于某一个具体的家族式或家庭式的政权,“家国”的政治伦理从根本上排除了契约精神,民主与自治也就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宪主义观念也就难以自发产生。这也就难怪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竞出现北京的老百姓作壁上观,为侵华联军带路,“热心”建议联军从下水道进城又快又安全,甚至为侵华联军攻打紫禁城按扶登城云梯,这些在今天看来奇特的景象。
——夏引业《中华民族构建与认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变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也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
(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