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人民教育的奠基
- 动乱中的教育
- + 教育的复兴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2001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至719万人,2017年已达3654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恢复统一高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平的共同话,可远溯至三千多年前的“雅言”,它以销束音为标准音。随者改胡换代,雅言的基础方言不断变化,如秦汉时的关中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为各代之标准音。元代后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期以北京活为基础的“其问语”被称为官话””。清来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错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
(2)根据村样二共结合所学知识。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投广工作的特点,井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材料一 中国最平的共同话,可远溯至三千多年前的“雅言”,它以销束音为标准音。随者改胡换代,雅言的基础方言不断变化,如秦汉时的关中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为各代之标准音。元代后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期以北京活为基础的“其问语”被称为官话””。清来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错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商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促进语言文学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目标:1982年,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2年,明确了“大力推行,积被普及,还步提高”的推广普通活方针:2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月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宫的法定地位。——摘编自田学军《谐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及新篇章》等
(1)根热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括中国共间语移调的变化,井分析影响中国共同语发展的因素。(2)根据村样二共结合所学知识。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投广工作的特点,井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截至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333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9所,有13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我国
A.重视高素质法制人才的培养 | B.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空前加快 |
C.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1978年清华大学选派9名中青年学者赴美留学,数年后全部完成学业归来,校方专门制作简表表彰纪念(简表信息节选如下)。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教育反映了


A.“三个面向”精神的贯彻 | B.高考恢复促进经济发展 |
C.中美建交推动文化交流 | D.国家战略主导教育发展 |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