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C.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表,以下对表格理解正确的是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
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