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 苏联的工业化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
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
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
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
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如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工农业产值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实现综合平衡 |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
C.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D.五年计划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 |
下表为193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苏联
| 1928—1929年 | 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 1932年 |
工业中 | 79.5 | 92.4 | 99.5 |
农业中 | 1.8 | 14.7 | 76.1 |
零售商品流转额中 | 75 | 91 | 100 |
国民收入中 | 44 | 66.3 | 93 |
A.社会主义建设急躁冒进 | B.各经济部门之间实现基本平衡 |
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确立 | D.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各项目标 |
如图是1890—1938年美、英、德、俄国/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①③分别是


A.美国、德国 | B.美国、俄国/苏联 |
C.英国、德国 | D.英国、俄国/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