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外来人口猛增,由于特区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无法获得国家计划内的物资供应,生活用品十分紧缺,物价不断上涨。于是深圳政府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各种票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这说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B.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C.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 D.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
从1993年到1996年底,中国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软着陆”表明中国
A.市场经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B.积累了市场经济经验 |
C.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头等大事 | D.经济体制的转换失利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97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概述世纪之交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 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有言道“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摘编自唐廷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97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概述世纪之交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时代背景。
如表是中国1978年和2018年各项统计指标列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 B.国家政策的调整 |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外交政策的成熟 |
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①思想领域的解放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入世贸组织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①思想领域的解放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入世贸组织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90年代年钢产量达824万吨,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河北曹妃甸成为首钢的生产基地,迁安成为首钢的原料基地,带动了河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实施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2010年,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业全面停产。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材料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90年代年钢产量达824万吨,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河北曹妃甸成为首钢的生产基地,迁安成为首钢的原料基地,带动了河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实施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2010年,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业全面停产。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