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 祖国统一大业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它()
A.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职能 | B.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
C.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D.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
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954年宪法体现哪两大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请概括上述两部法律文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主要共性。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它的颁布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954年宪法体现哪两大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请概括上述两部法律文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主要共性。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义勇军进行曲》在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就肯定了长城
A.作为中华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 | B.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
C.是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象征 | D.是勤奋智慧的象征 |
1954年宪法规定:在***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消灭剥削和贫困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公有制的社会。这反映出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是( )
A.社会主义原则 | B.人民民主原则 |
C.广泛的民主性 | D.弘扬爱国精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工会组织职工上大课,举办短期训练班和职工夜校,宣讲劳动创造世界、中国革命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常识教育。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 B.开展工人扫盲教育 |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D.建立基层民主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