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原来的构想是上下一体。国王为天下共主,居于京师。受封诸候对国王有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可是事实并不是如原先所想象的那祥。由于诸候多数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又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往来,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

——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任命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王分封诸侯的本意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认为是哪些原因使诸侯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请根据所学知识,再补充诸侯产生分离倾向的其他原因。有鉴于此,秦朝以后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制度?
(3)材料二中的括号内应当填哪一部门较为恰当?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材料二中提到的“节度使”这一个制度,曾经在唐朝中期以后造成了什么现象最终导致唐政权的瓦解?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当前题号:2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A.监督商的残余势力B.分封地区经济发达
C.分封地区文化发达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A.儒家思想家提倡谦虚的美德B.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
C.同姓贵族是权力分封的主体D.周天子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战国时期各国君不再满足于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五国相王”运动,之后,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各诸侯国合纵对抗周王B.各国进行政治改革
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D.中央集权开始建立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