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片段,完成各题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和谐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的倾听

你的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小题1】诗中写两位诗人听到同一蟋蟀的叫声,其用意是
【小题2】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
【小题3】“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的深刻含义是(不超过4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所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為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⑪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⑫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把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⑬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⑭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⑮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⑯“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⑰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曰)

【小题1】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小题2】第⑦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的分析。
【小题3】赏析第⑬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
【小题4】第⑯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来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题目,古诗、新诗皆可)
【小题5】以下对本文结尾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的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前景。
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
C.面对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也表达了自己的怅惘。
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6】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上的养马河

聂作平

那时候,我熟悉养马河的小部分街道,见过养马河更小部分的人民,吃过养马河生产的橘子、甘蔗,呼吸过养马河带着沱江泥腥味儿或是工厂铁锈味儿的空气,但我没有踏上过哪怕一寸养马河的土地。

因为我坐在火车上,一次又一次地坐在火车上,火车的必经之地就是养马河。

时值盛夏,没有空调的火车一旦停下来,车厢里立即就热得像是灶上蒸煮了半个时辰的蒸笼。男人大多赤着上身,光着膀子。膀子顺便也暴露了他们的阶级:黄如古铜的,多半是体力劳动者;白如软糕的,多半是脑力劳动者。独有几个民工,膀子浑圓,颜色却是幽暗的深黄,像是煮熟了的螃蟹。

火车吭哧吭哧地像一只纵欲过度的兽,气喘吁吁地爬行了大半个夜晚,清冷的月光从云朵与云朵的缝合部分漏下来,倘是站在铁轨外面的山坡上俯看的话,火车一定像一条发光的虫子在拼命地蠕动,而我们这些昏昏欲睡或昏昏已睡的乘客,显然就是寄生在虫子体内的更细小更微不足道的短暂寄生虫。众多可怜的寄生虫,在这只稍大的虫子体内萍水相逢,你挨我我挨你几个小时后,当天光大亮,就各奔东西,很可能从此再也不会相逢——当然也有可能下周就会相逢。前提是,他或她也像我一样,通过火车的奔跑来,上演双城记的疲惫人生。

很多年以后,当我终于踏上了养马河坚实的土地,而不是坐在火车上打量它时,我看到在街道交叉的广场上,树着一匹马的雕像。马头高昂,前蹄离地,马尾后甩,表示它正在飞奔。

我们在养马河吃饭。是一家靠近沱江的小餐馆,推开窗,能看到满江的水,如害了相思病的痴情女子,瘦得怕人,静得像没有流动。火车的长鸣,偶尔会传过来,只是被楼房与市声过滤了,没有了它作为工业文明主要标志的那种粗暴、尖利,反而显出一种别样的温情,像是在提醒我:某年某月,你曾经在火车上注视过这座镇子。现在,你终于选了一个座位,坐下来,在这里吃一顿饭。

小餐馆门前有一只巨大的木盆,里面是鱼。老板说他家的特色就是红烧沱江鱼。游动的鱼全然不知道人为刀姐,它为鱼肉的可怕现实,一个劲地游来游去,不时还悠闲地吐几个气泡,就像一个人在梦游。这些从沱江里打捞上来的鱼,身上有着比饲养的鱼更深的色泽——不知为什么,我又一次想起多年前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民工的膀子。

吃完饭,我们朝火车站走去,我曾经在火车上见过数十次的养马河火车站。

通往火车站的一条小街,我看到几户人家门前的空地上,竹竿挑着一些腊肉。刚刚涂抹完各种调料——包括但不限予以下类别:花椒、海椒、胡椒、食盐、大料、生姜——的腊肉,其实严格讲来,还不能叫腊肉。它的鲜肉生涯刚刚结束,从现在起,它开始为成为一块滋味悠长,令人垂涎的腊肉而进入修行期。既然人类一天到晚都嚷着修行——旅行是修行,恋爱是修行,吃饭喝酒是修行,打牌也是修行——那一块鲜肉,它为了成为腊肉而付出的腌渍、晾晒、烘烤以及收纳和等待,为什么不可以说是修行呢?与人类相比,人家的修行更单纯也更直率。

养马河是有老街的——这有点废话,任何一个城镇,只要不是完全拆迁了,都会找到老街的。哪怕找不到老街,也能找到老屋,三两座老屋,就足以构成半条老街,而老街,它似乎留住了一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旧时光。

养马河的老街上,还有几家老茶馆。陈旧的老屋,有着高而陡的檐,檐下的台阶,被年复一年的雨水打出了细小的窝,像虫噬。古人说的水滴石穿当然也是有所本的了。八仙桌,颜色深暗——它老让我想起那年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在成都干活的民工的膀子——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也有经年累月溅出去的茶水渍,把桌面污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更深的岛屿。长板凳,又宽又重,似乎扔到沱江里,竟会打个漩儿就沉下去。

很多年后我再去养马河,却没能找到那时候去过的那家老茶馆。甚至,就连那条老街看上去也似是而非。就像初恋情人,三十年后重逢,依稀还是旧时模样,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我们在养马河的街道间走来走去,这座镇子已经像中国的大多数镇子那样,新与旧、拆与建、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混乱而有趣。

如果不是火车,我不会走进养马河,它将是一个与我的人生毫无瓜葛的异乡。但是,因为有火车,因为有漂泊的历史,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几十上百次地从这里穿镇而过,小镇的生活离我只有几米的距离,但我知道,我其实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它。就像那句诗说的那样: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
【小题2】本文的比喻手法十分独特,试作赏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民工的膀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火车上的养马河”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煎得痛快 熬得过瘾

米丽宏

①女作家池莉写过一本书——《熬至滴水成珠》。书里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天是熬出来的。”

②其实,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很多时候,不在煎熬本身,而在你怎样去经历和享受煎熬。

③煎熬往往意味着逆境、危机、艰难险阻,乃至无奈、低落、悲哀、痛苦、琐碎平庸的日常。但任何一段光阴,都有绸缎般的美丽,任何一段经历,都有外人无法领略的精彩之处。

④煎熬之中,支撑你的不是兴奋、决心或者惯性,是逆境中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万物静观皆自得。要静,要观。“静”中之观,会更敏锐,如同你身处暗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微弱荧光,它足以引导你突破生命的拘囿,达到心灵的自由。

⑤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红楼梦》是一部哭书。无一例外的是,这几部书的作者,在俗世的眼光里,无一不贫穷潦倒、一事无成。他们,也曾住草庵,也曾赏野花,也曾“满径蓬蒿老不华”。而思想的“眼”,时时睁着,明镜一般映照着世相盛衰。这些书籍,被后世奉为经典,是因为作者们虽陷于生活的“熬”,却醒于“智者”的观:依循表象,看到本质,透过表皮,触到精神。大智慧者有大痛苦,大煎熬者生大格局。

⑥煎熬,其实是中药汤药的制法,将草药浸水,慢慢煎,细细熬,直至精粹溶于水,成浓浓药汁治病救人。人也一样,在事业里熬,在技艺里熬,在艺术里熬,不能缺的,是那份痴缠、沉迷和投入。熬到一定份儿上,会恍然发觉:这人生,除了凑合,还有惊艳;除了划算,还有甘愿:除了均衡利弊,还有赴汤蹈火。而且,熬着,熬着,痴缠里面有了热爱,热爱里面有了喜悦,喜悦里面有了过瘾的感觉。外人看来好像山穷水尽的泥穴,你却觉得是花繁叶满的桃源。

⑦林散之被赵朴初、启功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他一生写诗两千多首,书法方面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为自己取的号是“三痴生”,三痴,几近疯魔,可谓痴绝。他写诗,-时时在推敲,包括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兴起便吟。练书法绘画,几十年寒灯苦学,已成为性情中物。其“痴”,已成为一种境界。

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全部能量凝聚于一点,那一点往往迸射出闪亮的火花。

⑨痴缠成瘾,简单专注,身心潜藏的巨大能量又能得以释放,托举着灵魂飞升,跃到高处去,享受生命的精彩。

⑩煎熬,有瘾。那瘾是一种彻底投入后的浓烈享受,然投入的过程,往往痛苦:要多大的毅力、多严明的自我纪律,才能勒住意念的缰绳。半点消极怠工都会让你前功尽弃。因为那涅粟的极致快乐就在认真单纯的求索后面,就在那必不可缺的苦头后面。”女作家严歌苓阐述的“瘾”,接近于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11)跑步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跑至半程,’是最难熬的时候。起跑的冲劲已消散,双腿沉重,呼吸急促,心脏要爆炸,而终点似乎还很遥远……但这一段煎熬之后,便会享受到严歌苓说的“涅椠般的快乐”:从生活中抽离,进入了一种自由的舞蹈。

(12)煎熬,似乎是用许多不自由,换来灵魂飞升的自由。受点苦楚,经历一番刺激,享受它,观摩它,玩味它,你发觉自己早已不跟处境计较什么,甚至充满感谢。因为正是凭借它,你获取了秘密通道,找到了一种纯粹的极致快乐——飞升的自由。

(网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关键在于能否去经历困境,在消极的日常生活中,领略外人无法感知的精彩之处。
B.煎熬之中要生成大格局,就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学会“静”中之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微弱荧光。
C.煎熬就好比熬制中药,熬到一定的份上,我们会恍然发觉人生除了世俗和平庸,也会有另一层更高的境界。
D.“煎熬,有瘾。”指认真单纯的求索和吃了必要的苦头后享受到的极致快乐,但也会造成习惯性和依赖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引作家池莉写作《熬到滴水成珠》之例,是为了引出人生的春天是煎熬出来这一话题。
B.《水浒传》等创作经历,说明只有经历贫困潦倒、一事无成,作品才能被后世奉为经典。
C.引用小说家蒲松龄之语,论证了只有凝聚一点,简单专注,才能享受生命精彩的观点。
D.文章结合生活中跑步的感受,论证了煎熬后会“享受到严歌苓说的‘涅槃般的快乐’”。
【小题3】结合全文,阐述“煎熬,似乎是用许多不自由,换来灵魂飞升的自由”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 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喋喋不休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暂时抛开文学翻译,如果单纯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次阅读经历其实都是在补充和完善一部文学作品。当一个作者完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后,仅仅是出版和发表意义上的完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又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通过阅读来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异性,促成了这样的完成,文学的价值和文学的意义也在差异化的阅读中体现出来。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人脑不是电脑,况且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
有些人就是喜欢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抓住几个翻译上的小问题大做文章(这些小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继而大谈什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如何难以跨越。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即便是母语读者,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一些内容和强调一些内容。没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感受会和作者的写作过程完全一致。就是同一个作者,几年以后重读自己的作品时,其想法和感受也可能与当初写作时有差异。因此,在文学翻译因为差异的存在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翻译的差异性也会让原作的另外一些部分得到强化。
为什么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文学的开放性,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所以,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
(余华《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末的林纾和王寿昌合作进行文学翻译,这个事实已经证明了文学翻译是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事实。
B.总是有人不断强调时代、文化及个人经历的差异会在翻译过程中伤害文学作品的精神,作者却对此不以为然。
C.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何况人脑不比电脑,因此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也会犯些小错误,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D.一方面,文学翻译会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也可能会让原作的某些部分得到强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问题引出对文学翻译质疑的现象,然后进行阐述,随之提出观点。
B.文章提出观点后,并没有顺势展开论述,而是宕开一笔,抛开文学翻译,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展开,另辟蹊径,独具匠心。
C.文章后半部分强调,翻译过程中固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不仅不影响作品的质量,反会使之增强。
D.文章围绕翻译论题展开,最后落在文学的开放性上,进而指出,译文与原作相比,某些地方输给原作,某些地方赢了原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文学的翻译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对一些具体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
B.不可否认,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原作的特征,但是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
C.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应该和文学作品本身一样,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所以作家写作时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
D.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它使得文学具有了开放性,就是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