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D.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小题2】诗句中的“瘦损”一词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30 01:0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把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三: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瑞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四:

记者就教育部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采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记者:《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雷朝滋:高层次人才培养要不断加强。

1.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2.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3.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4.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记者采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小题1】下列对《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高校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要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C.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机构和企业因为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所以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这是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
B.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将因此而走在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C.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标准化、成果原创度、系统研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D.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9月4日晚,圆满完成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北京大学志愿者,第一次在回程的班车上聚齐了,50座的大巴坐得满满当当。“疲惫是真实的感受。没有说说笑笑,但彼此都明白内心的不舍。这是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北大社会学系大三学生徐欣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徐欣怡是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也是北大志愿者团队的领队。拍摄大合影时共同设计队形,录制宣传片时喊着整齐响亮的口号,等待夜班同学结伴返校的温情,为外宾解决难题后的欣喜……每个工作日的点点滴滴,像过电影一样在她脑海里闪现。
徐欣怡所在的宣传报道组,主要任务是报道会场内外的志愿者,挖掘志愿者身上感人的瞬间,展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风采。谁说“90后”“00后”自由散漫?会场内外2500余名志愿者挺拔的身姿、热情的微笑、周到的服务,面对压力与挑战时的坚忍,团结一致互相补台的担当,带给徐欣怡很多感动,这些是她源源不断的报道素材。
青年最有朝气,青年最有理想。2500余名活跃在会场内外的志愿者们秉持初心,勇担责任,与国家共同见证大会盛况,用热情服务传递中国温度,用真诚奉献彰显青年风采,用专业博学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出最美的“中国名片”。
(摘编自《光明日报·让飞扬的青春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材料二
在长沙河西王府井广场,一群住在附近社区的孩子开心地聚在一起学绘画、做手工。发起这些趣味学堂的“神器”,就是长沙市咸嘉湖街道今年1月推出的“咸嘉里手”微信智慧服务平台。借助它,社区探索了一系列“微治理”服务举措,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升级。不仅如此,通过它总结分析居民参与公益活动的数据,街道可以引导其中积极分子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公益事业。目前,辖区内整合志愿服务团队、吸纳优质社会组织,实现了各类志愿资源在街区内的共建共享。“居民从封闭的小家庭走入以兴趣爱好而集结的社群部落,再共同服务于社区,在关注、参与中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咸嘉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黄燕说。治国理政不只是“高大上”的大政方针,还有这些“小而全”的基层落实。通过社区,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更多的群众加入到社区治理的进程中来,更多个性化的百姓需求也得到及时满足,“共建共享”不再只停留在纸面。
(摘编自新华网《我国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材料三

材料四
风险危机中应急救援是一项专业性和风险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志愿者必须经过严格和规范的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救援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与处置的能力。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风险危机救援活动,常常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有部分志愿者满怀热情奉献爱心,临时动议去参加救援工作,但“热情”不等于“技术”,“爱心”不同于“能力”,凝聚一个专业应急救援团队,仅靠热心显然不是够的,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既不具备救援的专业技能,也不具备救援的实践经验,在灾难的临场救助中就会显得莫衷一是,难以应对。
(摘编自张勤、范如意《分险治理中志愿服务参与危机应对的路径改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不具备救灾的相关专业能力,志愿者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型的工作,比如搬运、分发救灾物品、清理灾区的现场等。
B.针对灾民的心理辅导、现场搜救和伤员的医治等技术类的工作,是救灾的关键岗位,这些岗位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从事这些方面服务的志愿者相对较少。
C.低技术含量人员过剩,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却没有足够的志愿者能胜任,应急志愿者的“过剩”与“不足”现象并存,这就削弱了志愿服务的效果。
D.志愿者对如何处理颈椎和腰椎骨折的病人没有一点常识,这样势必在救助时不能按照护理的要求搬运,常会给伤者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报道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传播“面对压力与挑战时的坚忍,团结一致互相补台的担当”等正能量,有助于形成满怀热情、真诚奉献的社会风尚。
B.志愿者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有效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关注、参与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这才能够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价值。
C.“热情”不等于“技术”,“爱心”不同于“能力”,没有经过严格和规范的培训,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临时动议去参加救援工作的做法并不可取。
D.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的主观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但服务效果受自身能力、素质的制约,因此,探究改善和优化志愿服务的路径势在必行。
【小题3】简要概括志愿服务者在参与危机应对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家一度审美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乃是一种主体性的沟通,艺术家假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他对社会生活审美的结晶,是其思想的代表。其作品中表现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均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表现,即艺术家在其一度审美价值的显现。同样,欣赏者在其二度审美中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也会触发相应的思想、情感态度、意趣和思想,并显现出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由此我们可知,审美价值不仅在艺术家一度审美中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欣赏的二度审美中对发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也具有能动的意义。艺术家把作品生产出来后,作品具有了潜在的审美价值,但这个作品如果被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没有欣赏者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潜在价值当然就无法发掘出来。只有当作品与欣赏者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审美关系,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作品才获得了存活的生机,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为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欣赏,那这个作品就获得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有的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雕塑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甚至成为今天的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欣赏者对于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欣赏者在欣赏中总体现出一定的意愿倾向,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是宽容的、开放的,就愈能充分地发掘出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过于狭隘的,就可能因主观定势而难于发现、甚至诋毁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和深远意义。人们所受的社会影响、文化教育以及人格结构不尽相同,心理结构也就存在差异。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评价。如果欣赏者与某一类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恰好相同或相似,那么,他对这一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鸣,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容易得到深刻的发掘。时代的审美倾向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以有的优秀作品问世之初没能得到世人的青睐,而后代的欣赏者则能发掘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很高的评价。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虽是作者创造的,但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创造。

【小题1】下列对“一度审美”“二度审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所显现的审美价值,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的审美价值追求,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B.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一度审美的产物,它的审美价值具有“潜在性”,只有二度审美中才能得以实现。
C.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创造的作品,为欣赏者的二度审美提供了对象,二度审美是对一度审美的再审美。
D. 一度审美和二度审美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审美关系,没有二度审美的参与,艺术作品就缺乏存活的生机。
【小题2】下列材料用来充实对“二度审美”的能动意义的论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波兰美学家英伽登认为,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因而“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B. 鲁迅认为,文学评论“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入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
C. 声乐作品通过歌唱者的“二度创作”后传达给听众。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歌唱者和不同听众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
D. 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戏文后,联想起《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百年锐思周有光:老藤椅,慢慢摇 
王道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书房。周有光先生刚过108岁生日不久。书房不大,墙旧旧的,书橱也小。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周老的精神。原以为茶寿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说话不清楚了,但周老神智清晰,双目有神,安坐在略显逼仄的书屋里,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
周老是语言学家,每次与他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广普通话就成为必然。“1956年,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陈毅当主任,我是成员。别人笑话说,你们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还推广。但话不能这么讲,因为先要有标准,才能学好普通话。”周老说。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周老遭遇几次病患,几次住院治疗,甚至出现过“病危”,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用老依旧很精神,思路清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很有条理。说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先生告诉我,我的身体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说这时他一脸的平静,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可谓看淡生死。
保姆小田说:奶奶(张允和)在的时候,他们经常晚上一起吃点东西,喝杯牛奶,说说话;上午和下午都会喝一杯红茶或咖啡,还互相碰杯。这就是所谓的“举杯齐眉”吧。奶奶走后有半年爷爷心里很不痛快,半年后他开始恢复,但生活方式简单多了。
2014年冬,周有光的好友、妻弟张寰和在苏州去世,这个消息瞒着周有光。稍后我去拜访周老时,周老向我问起,他学着保姆的叫法说:“五舅妈(周孝华)好吗?五舅舅(张寰和)好吗?”我只得回答说:“好,都好。”
2015年夏,周有光的妻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张充和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红娘”。当年在他们的婚礼上,张充和高兴地唱起昆曲《西厢记》。周老至今不知道张充和去世的消息。
但是一个更意外的消息牵动了周老的心。当时尽管他还在医院,但隐约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儿子晓平已经好多天没来陪他了。周晓平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此前几天,他还在父亲周有光的110周岁生日会上忙碌着。
很多拜访过周有光先生的人都知道周晓平,他儒雅。温和,热情,负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周有光与张允和育有一儿一女,即晓平、小禾。抗战时期,小禾随父母到重庆居住,突患疾病夭亡,成为周有光夫妇的人生之痛。不久,晓平又被流弹击中,幸亏美军医院及时为其手术,才得以生还。
在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时,晓平说:“这段时间记者写文章,说我爸抗战时中了流弹捡回一条命,其实是我中了流弹,搞错了。”说起往事,晓平一脸轻松,父母身上宽容的基因,传承到他身上。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晓平说:“父亲从不硬性规定我读什么书,各种书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还要看各国的名著。”周有光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或许正是这样无意的引导,让晓平走上了科学之路。晓平说:“父亲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多,不知不觉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我妈说我们是‘多年父子表兄弟’。”
在拜访周老的那天,我去见了沈从文的长子龙朱,龙朱是代表家属去接周老出院的。晓平去世的事龙朱当时很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周老。当着一众小辈的面,龙朱介绍了晓平的病情和住院情况,希望尽可能以一种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明晓平的离世。没想到周老很平静,似乎他心里早已知道,但是在得知儿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独处时,他还是黯然神伤。
犹记得较早那次拜见周老前,我预先打印了关于合肥张家纪事一书的两个预选书名,请周老定夺。先生手持放大镜仔细地看,然后慢慢斟酌。周老为我题字“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要从世界看中国,不可从中国看世界”,书名定下,他还为我的书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
从“斯文”说到孔孟之道,晚年的周有光先生主张儒学的现代化。他认为,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做出了伟大的成绩。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孔子、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高明的说法,非常了不起。”他说。
2013年9月又去拜访周有光先生,我特地带了一段视频,录的是张寰和先生对周有光先生的问候。当时周老饶有兴趣地看着平板电脑,还用手触模了下屏幕,接着像是报告新闻般介绍,上个周末这个东西卖了六十万台,不得了哩。我吓了一跳,因为这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周老随看随记随用,对新鲜事物时刻关注,真是“闻道”到家了。
犹记得周有光先生对我名字的解读:“你的名字好啊,王道,中国儒家讲究王道,不搞霸道那一套!”
2015年7月29日我去拜访周老,见他脸色渐渐红润,精神正在恢复,不禁欣然。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让我惊喜——他的头上长出了一些黑发,有些白发正在消退。我跟先生开玩笑说这是“返老还童”,对先生说的关于“人的死亡与否”等话,我说他是“童言无忌”,先生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孩子。
相关链接
因为写作关于合肥张家纪事的书,作者多次采访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29日。2015年,周老已110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周老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他侃侃而谈,有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和坦然,周老的豁达和开朗,促使作者动笔,还原这位可亲可爱、渊博睿智的人瑞学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有光是语言学家,他的专业就是推广普通话,于是他制定普通话标准,学普通话,以便统一各地方言。
B.“举杯齐眉”仿用“举案齐眉”,形象地写出了晚年的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情景。
C.周晓平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与父亲的不一样,这是由周有光先生无意的引导造就的。
D.书名《流动的斯文》涵义深厚,斯文指文化,流动即传承,书名意谓中国悠久的儒学文化传承现代。
 
E.周有光先生豁达开朗,平静坦然,传记中是通过他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这样的情节予以表现的。
【小题2】这篇传记写到了作者对周有光先生的多次拜访,请按照拜访时间的顺序梳理概括拜访的重点内容。
【小题3】这篇传记的主人是周有光,可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周晓平,这是为什么?请联系材料具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