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是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⑤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⑥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四件事。(2分)
【小题2】在第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
【小题3】理解划线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2)人性最低的标准。
【小题4】第④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5】本文题目为“母亲”,为什么还写到贝鲁特老太太及“我”的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题目(共13分)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1】请指出第一段中“生气”具体体现在哪里?(3分)
【小题2】如果第二段用一幅画来形容的话,请你说说这幅图画像水墨画还是油画,为什么?(4分)
【小题3】依次填入原文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小题4】简要分析引用诗句描写江南雪景的好处。(4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①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②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③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④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⑤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⑥“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⑦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⑧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小题1】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委羽洞的特点。(4分)
【小题2】四十年前的鹤池环境、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什么不同?根据文意进行简述。(4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明表达效果。(4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意说明原因。(6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7分)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小题1】“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舞台说明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你--你贵姓?”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3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车站的老人和小狗 [前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那风吹雨打的睑和干瘪的、青筋嶙嶙的脖子都涨得通红了。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连香肠看都没看一眼。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还生气呢!”那个高颧骨的年轻人说,“瞧啊,多大的自尊心!”
“唉,你别去理睬他吧!你耍他干什么?”一个青年人用调解的语气说,一面给大家倒了啤酒。
老人什么也没说。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小狗夹着尾巴站在他身边。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哎,彼契呀,彼契呀!真胡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小题1】第一自然节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章最后,“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一句写到老人流下了眼泪,请问这是怎样的眼泪?(3分)    
【小题3】文中两次用“痉挛”分别写了老人买面包和小狗吃面包的细节,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5分)
【小题4】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总充满着温暖的人性和灵性,即使在这篇读来令人伤感的小说中也不例外,那么从本文中你读出了哪些温暖?请加以概括。(4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7分)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小题1】选文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3分)
【小题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至多: 至少:
【小题3】用简洁的话概括选文内容。(2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注】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
【小题1】第二段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感情的?(3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要落泪了”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课文作简要的分析(4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10分)

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小题1】小巷对人身心的影响有哪些?请分条陈述。(3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3】请结合当下生活,谈谈对“现代乌衣巷”所体现出的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4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B.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日荷塘满眼生机,这与眼前所见的枯萎破败的残荷形成了鲜明对比。
E.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小题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6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3分)
十六岁的盛宴
韩昌盛
⑴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三。临近中考时,县一中提前招生。浩子,大淼,北京,还有我和刘海都报名了。结果就考上了。家里人都说继续上,没准中考还能考上个师范什么的,早日吃皇粮。
⑵但我们自认为有了保证,学习不那么用劲了。看着同窗红着眼睛读单词背政治,浩子说得想办法打发一下生活。北京最聪明,互相转转吧,三年同学都不知道家在哪儿!只有刘海有些犹豫。北京就拍他的肩膀,认认门,又不比吃喝。大家都说是,苟富贵,勿相忘。
⑶1992年的阳光很温暖。我们五个人在周末到了北京家,北京父亲是村委会主任。主任家的酒菜很丰盛,有鱼有肉,还有两瓶罐头。看着我们一脸的惊奇,主任就说专门到镇上买的,你们尽管吃。大家都有些激动,因为谁也没有和大人同桌吃饭喝酒的经历,何况主任还庄重地喊着我们的学名,让听惯乳名的我们热血都沸腾了。回来的路上,浩子说我想唱歌,生活太美好了。幸福的歌声就像影子一样随着我们游走。
⑷第二个周末是浩子家。刘海推着自行车时有些迟疑,说还有几道数学题没做呢。北京就夺过车把,你真想考师范?浩子很生气地说,嫌我家没有好吃的?刘海笑了,我们都笑了,浩子家怎么会没有好吃的?他爸是厨子。
⑸果然是一桌丰盛的大菜,有鱼有肉。浩子的父亲还精心将菜摆成各种形状,让人赏心悦目。浩子说我爹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好的菜。他爹端起酒杯幸福地说,那是因为你们都是人物。年少的心一下子就幸福起来。而且这种幸福一直持续两个星期,因为大淼的爸爸竟然烧了一盆牛肉粉丝,虽然粉丝比牛肉多,但足以让大家两眼放光。我妈炸了丸子包了饺子,吃着过年的特产,我们惊人的一致,风卷残云,而且没有空暇说话。
⑹到刘海家会吃什么呢?我们苦思冥想。
⑺到了星期四,刘海竟然还没有正式邀请我们。性急的北京就嚷道,还叫不叫我们去了?浩子和我都绅士地点点头,主要是认认门,吃都吃够了。刘海慌乱地说,该认门,我家不好找。
⑻刘海家真的不好找,我们跟着左拐右拐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他的母亲,一个瘦瘦的妇人,迎接着我们,叫我们进屋,让我们吃花生。北京客气地说,姨,我们来玩呢,不吃东西。那个瘦瘦的妇人就笑,很慈祥地笑,没有好东西,只能吃花生了。
⑼刘海说家里没地方,到村上逛逛。逛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一样的房屋一样的牛棚池塘。但肚子开始鸣叫了,刘海说该吃饭了,我爹也该回来了。
⑽没看到刘海的爹,只看见满满一桌子的菜,有白白的土豆丝,青青的凉拌蒜,当然也有肉,有鱼,浩子不由自主地惊叹了一声,是鸡肉!一句话就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农家喂鸡,母的下蛋,公的逢年过节卖个好价钱,没人舍得吃。刘海说吃吧,随便吃。我说叔和姨呢?他们怎么没来?要知道在那几家,家长都是陪着我们吃饭。刘海伸筷子,吃吧,我爹说年轻人一起吃,说话方便。
⑾我就起身去喊,父亲告诉我要学会尊重长辈。到了锅屋门口,听见他们在争吵着什么。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
⑿你怎么现在才想起来?是刘海的爹。
⒀我忙晕头了,跟自家吃饭一样,忘记买了。那个瘦瘦的妇人有些委屈。
⒁那你鱼怎么烧的?依旧是埋怨。
⒂我直接放水煮了,这下丢人了。刘海的母亲扯起围裙在脸上擦了一把,透过粗大的芦苇泥墙缝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⒃我默默地回到堂屋。没有回答他们的诧异,我尝了一口土豆,尝了一口鸡汤,尝了一口鱼汤,咸咸的,没有一丝油花。刘海很羞惭的样子,我家炒菜不放油。一刹那,我们都不说话了,像在学校里犯了错误,后悔而且难过。是我们的到来,那位可敬的阿姨杀了鸡,炒了很多菜,让她在穷苦的生活中又费尽了周折。
⒄浩子说,其实,我们家也不怎么吃油,都放盐。大淼说,那天在我家吃饭,我妈心疼了好几天,说一顿抵得上两个月的油了。我使劲喝了一口汤,别说了,还是这汤鲜。大家都说这汤真鲜,多喝两口。
⒅刘海的母亲搓着围裙,有些拘谨地站在桌前,北京就拍脑袋,姨,你别生气,我们吃起来忘记喊你们了。大淼端起盆猛喝一口,比我妈烧的鱼好吃多了。
⒆我们是松了两节裤带才走的。刘海的父亲没有送我们,他说上午打鱼时崴了脚,但我们都恭敬地在低低的烧锅屋里和他握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话别。
⒇1992年的阳光依旧温暖。在温暖中我们一下子长成了大人,回来的路上没有人再说话了。只有快到学校时,我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下星期不准再转了,认真读书。他们都低着头,努力地前进着。
(21)刘海家的午饭,我从十六岁一直品尝到现在。
【小题1】“我们”这一群十六岁的少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第⑺段中划线的词语“慌乱”表现了刘海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章标题为“十六岁的盛宴”,结合全文,说说谁家的午饭最能称得上是“盛宴”?为什么?(6分)     
【小题4】探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