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小题。
【小题1】从词的字数上看,本词属于 。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结合整首词,鉴赏“依旧”的妙处。
南柯子 春景
(宋) 田为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些子⑴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注释)⑴些子:唐宋俗语,少许,一点点的意思。【小题1】从词的字数上看,本词属于 。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就着“梦”、“醉”二字,开门见山,直抒愁怀。 |
B.栏干边的苔痕,暗示人迹罕至,与下文的“独”呼应紧密。 |
C.下片写春将逝去,暗扣上片“催”字,意脉过渡十分自然。 |
D.全词风格典雅深婉隽永,却哀而不伤,总体基调乐观旷达。 |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注】,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小题2】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4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注】,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小题2】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4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寻梅
【元】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小题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4分)
水仙子·寻梅
【元】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小题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4分)
(限6处)(6分)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②之想。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
(注)①轩渠:大笑的样子。②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吕尚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请写出其“临川四梦”中两部戏剧作品名。(2分)
【小题3】这篇短文反映了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根本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②之想。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
(注)①轩渠:大笑的样子。②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吕尚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请写出其“临川四梦”中两部戏剧作品名。(2分)
【小题3】这篇短文反映了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根本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超现实世界中去寻求出路。 |
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7分)
[双调]折桂令·荆溪①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②,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③,官无事乌鼠当衙④。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注】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样瓦:戏耍瓦块。 ④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小题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此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环境?(3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双调]折桂令·荆溪①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②,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③,官无事乌鼠当衙④。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注】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样瓦:戏耍瓦块。 ④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小题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此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环境?(3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7分)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小题1】这首散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简析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小题1】这首散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简析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阅读白朴的《天净沙》,完成小题。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小题1】对这两支曲子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对这两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小题1】对这两支曲子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风”,这里指春天和煦的微风,此句形象地描绘了温馨可人的春日景象。 |
B.“飞红”指飞花,与词人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中的“飞红”意思相同。 |
C.“飞鸿”句,写一只鸿雁掠过天空,此一笔使整个画面连贯起来,并产生动感。 |
D.“白草”句中的“白”是白色的意思,与青山绿水直接组合,具有视觉美感。 |
A.《春》曲的构思明显受到唐诗宋词的影响,并多处化用唐诗宋词的意境,组成一幅春天的绚丽图画。 |
B.《春》曲中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和风、杨柳、帘栊、秋千能引起读者产生美妙丰富的联想。 |
C.《秋》曲善于搭配色调,艳丽的色彩与清淡的色彩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日图景。 |
D.《秋》曲完全突破传统诗词悲秋的格局,撷取最富北国秋野特征的景物,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色调。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双调】殿前欢(元•卢挚)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注]①奚童:小童仆。②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郑人。《庄子·逍遥游》称其能“御风而行”。
【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长亭送别》[一煞]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与卢挚的这首散曲一样,都运用了“青山”这一意象,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双调】殿前欢(元•卢挚)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注]①奚童:小童仆。②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郑人。《庄子·逍遥游》称其能“御风而行”。
【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长亭送别》[一煞]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与卢挚的这首散曲一样,都运用了“青山”这一意象,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