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战城南
两汉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①!
野死谅②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①豪:同“嚎”,大声哭叫,嚎叫。②谅:当然。【小题1】“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一句中,“诚”字用得十分精当、传神,试分析。
【小题2】从描写角度赏析画横线诗句。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②联拳,屈曲貌。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大异其趣。 |
B.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
C.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变律①三首(其二)
苏涣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②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③!
[注]①变律:变排律为古体的意思。②宛转:翻滚身体挣扎。③几:同“机”,机宜、策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先写毒蜂聚集,高挂木枝,再写行人目断魂飞,表明毒蜂危害之大 |
B.七、八两句采用动作描写,正面表现了少年挟弹持丸除毒蜂时的毫不犹疑。 |
C.九、十句写“金丸”击中蜂巢,毒蜂疯狂进攻少年,实际指坏人反扑,志士受害。 |
D.本诗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评论说理,即取胜不仅要有疾恶之心,更要讲策略。 |
病起
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①。
灾疾资千悟,冤亲②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③。
注:①化用欧阳修诗句“老去自怜心尚在”。②“冤亲”句出于佛典,《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③典出《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曾官:“吾尝三战三北(败北),鲍叔不以为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融情于景,写出萧萧的秋风里,客居他乡的诗人悲凉凄苦的无奈之感。 |
B.颔联化用欧阳修诗句,写出诗人自己多病、体弱,已是壮心不在,万念俱灰。 |
C.颈联写诗人经历灾难后,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一切皆属虚空的道理。 |
D.诗中描写作者的身世遭遇及病后的感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饱含凄苦之情。 |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晒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小题1】首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小题2】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真意浓。 |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既言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
E.诗歌想象奇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