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小题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小题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07 09:4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锦溪而行循:沿着 B. 不可胜数胜:超过
C. 相去数十步去:距离 D. 形状顿异顿:立刻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 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 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 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④,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门山:地名。②庳:低矮。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④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处:隐退。
B.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吊:忧虑。
C.申申自如,冠带鞍马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
D.荫长林,藉丰草     藉:垫着,枕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因以藉口 因击沛公于坐
B.予固戚然以忧 思虛垂空文以自见
C.至则亊简俗淳,使于疏懒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其谁曰不可哉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
B.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C.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D.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
【小题4】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题。

直秘阁林公行状

刘克庄

公讳瑑,字景良,世为福清人,少入太学,与兄靖安令君璟同中淳熙十一年进士第。教授鄂州,旧例从州家丐猪羊税钱助养士,公曰:“是不可愧耶?”谢不取,节缩浮费,更有余力增田。

丁母优,服阕,差两浙转运司公事,秩满,得旨待掌故阕,执政面谕欲越次先除,公谢不愿。既归,四年不通问,执政怒,超用他人。久之,除主管史部架阁文字。

轮对,历疏庙堂除授,宫掖请谒之弊,且言:“臣待罪班行,更化前后皆所目击,不知今日立政用人其尽出于公乎,抑犹未免于私乎,其视前日有以异乎,抑无以大相远乎。臣现今世自上至下,由内达外,苟可遂私,靡所不至,良由陛下真诚有余,刚断不足,名为更化而实未尝更化,始欲善治而终不可善治。”别札曰:“民生憔悴极矣,散内帑之储,省掖庭之费,裁横恩滥赏以裕民,可乎?”宁宗嘉纳。

请外,出知兴化军。世史所谓操切之术一不用,专以教化俯循为主,比去,不刑一人。崔科至宽,县令不识诃问,细民不识追呼。又取三县夏税一钱至六十钱户全蠲之,第三至第五等户减半,第一第二等户减三之一,寺院减五之一,于未催之前预为约束,民被实惠。

差知全州,下车甫两月,除提点广西刑狱,足疾,力辞新命。全人闻公当去,皆嗟惜。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自奉至薄,笥无新衣,庖无盛馔,特喜施予,族戚蒙赖,晚食祠禄,岁取百千别贮之,五载得千缗。置义田百斛以赡贫宗。

公素清约,视荣利如粪土。历二郡,生业不长尺寸,居室苟完,无广厦突兀之想,田园仅足,无牙筹算计之入。宅前篱落略成门径,舍后花木粗分行列。公处之怡然,万钟五鼎不能与易也。

(选自《全宋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B.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C.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D.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又名大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B.服阕:古人在父母去世后,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C.下车:古代常指官吏被贬。今常用“下车伊始”表官吏刚告老还乡。
D.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一种量器。孟子《鱼我所欲也》曾用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景良在鄂州担任学官期间,按照旧例由所在州给予猪羊税钱来资助供养读书人。他认为这样做让人感觉羞愧,所以辞谢不接受。
B.林景良面对皇帝指陈时政得失时,敢于直言弊事,并且认为皇帝真诚有余,刚断不足,让改革落入失败境地,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
C.林景良担任兴化军知军,用教化安抚对待百姓,尤其是催缴税收宽松,对当地百姓的夏税有所减免。
D.林景良待己极其严格,衣箱中没有新衣,厨房中没有丰盛的食物,但非常喜欢施舍,家族亲或都蒙受益处,更置义田养活贫穷的族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